好吃的“奶皮子糖葫芦”究竟应该怎么吃?

2025-11-10 06:01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好吃的“奶皮子糖葫芦”究竟应该怎么吃?

2025年11月10日 06:01   来源:金陵晚报   

  最近南京吹起了一股甜甜的风——“奶皮子糖葫芦”。白糯糯的奶皮子裹着亮晶晶的糖壳,再配上红艳艳的山楂、草莓……一口下去甜到心里。但这份香甜背后藏着满满的“甜蜜陷阱”和“热量炸弹”。这份风靡全城的网红零食到底该怎么吃?

  让人排长队的“组合”到底是啥?

  其实,奶皮子糖葫芦就是经典冰糖葫芦的升级版:冰糖葫芦(山楂+糖壳)+奶皮子(浓缩奶脂+糖)。

  山楂:含有丰富的果酸,能促进消化,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界也算是个“优秀选手”。

  糖壳:是白砂糖+水熬到一定火候的精制碳水。食用后,其中的糖分会被人体迅速吸收,导致血糖水平在短时间内明显上升。

  奶皮子:传统的奶皮子确实营养不错,但市面上很多网红款为了追求极致的顺滑口感和稳定形态,常常是用奶油、糖、奶粉等混合而成。它的脂肪含量和热量密度直追冰淇淋。

  所以,这么一串下肚,你吃进去的可不是简单的“水果加奶”了。

  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串标准的奶皮子糖葫芦,热量直接冲向250—300大卡(差不多相当于两小碗米饭),糖分轻松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

  这4类人建议开启“屏蔽模式”

  拆解完奶皮子糖葫芦的组成,真的想说:美食虽好,也非人人适宜。以下几类朋友,请听劝,一定要管住嘴:

  1.血糖不稳的糖友:血糖水平上升后,身体会派出大量胰岛素前来救场,拼命把血糖压下去。可能导致血糖在餐后出现急剧下降,甚至引发反应性低血糖。

  2.正减脂的卷王:虽然传统奶皮子含有钙和蛋白质,但很多网红款为了极致口感,添加的糖和脂肪才是主角。所以,请时刻清醒:你吃的是甜品,不是营养补充剂!

  3.痘痘困扰一族:高糖和高脂肪的结合,是爆痘的经典配方之一。如果你正在战“痘”,这串糖葫芦可能就是对方的“强力援军”。

  4.肠胃敏感的朋友:山楂本是来助消化的,可它偏偏遇上了糖壳和奶皮子这两个“肠胃减速带”。一酸一油一冷(很多奶皮子糖葫芦需要冷藏保存)混合在一起,对于肠胃功能稍弱的朋友来说,很容易引发胃胀、泛酸。

  如果还有其他关于饮食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南京的互联网医院咨询临床营养科的医生。通过手机图文沟通,医生可以根据您的具体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提供一对一的、能落地的饮食方案。不需要大老远跑到医院排队,特别适合这种日常饮食的咨询。

  这样吃可以“伤害”减半、快乐不减

  快乐当然重要,但我们可以用更聪明的方式获取快乐。下面这几招奶皮子糖葫芦科学食用的方法,请您务必收好:

  1.彼此分享

  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买一串,和同行的朋友或者家人分着吃。一人一两颗,既解了馋,尝到了味道,摄入的热量和糖分直接砍半甚至更多,社交属性还拉满了!

  2.选对时机

  尽量避免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把它当饭吃。最好是在饭后一小时左右作为餐后甜点享用。因为肚里有其他食物打底,可以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升得慢一些。

  3.食用后散步

  吃完后别马上瘫着,起来走动走动,散步10分钟,有助于身体更平稳地处理掉刚刚摄入的糖分。

  4.动手DIY低卡平替

  用无糖希腊酸奶代替奶皮子,裹在去核的山楂上,再撒上一点点坚果碎,然后冷冻一下。口感有相似之处,但热量和糖分却能大大降低。

  美食是生活的乐趣,值得我们用心享受。但身体不是试验田,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呵护。偶尔解馋叫生活,天天狂吃叫冒险。

  下次再看到排着长队的网红零食,不妨先冷静三秒,想想这十六字口诀:“先看成分,再算热量,少吃多动,快乐无穷!”毕竟,能和心爱的美食长久、健康地相伴,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吧?

  据南京发布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好吃的“奶皮子糖葫芦”究竟应该怎么吃?

最近南京吹起了一股甜甜的风——奶皮子糖葫芦。其实,奶皮子糖葫芦就是经典冰糖葫芦的升级版:冰糖葫芦+奶皮子。奶皮子:传统的奶皮子确实营养不错,但市面上很多网红款为了追求极致的顺滑口感和稳定形态,常常是用奶油、糖、奶粉等混合而成。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串标准的奶皮子糖葫芦,热量直接冲向250—300大卡,糖分轻... [详细]

@求职者:提升防范意识 远离求职陷阱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等五部门公布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典型案例,4起案件集中曝光了招转培、无证中介、非法培训等就业陷阱,涉案金额最高达近百万元。针对网络招聘岗位,可通过企业官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用人单位注册信息。同时提醒广大求职者,就业之路无捷径,... [详细]

研究认为夜间人造光或对心脏有害

一项将在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上发表的初步分析发现,夜间人造光线增加与大脑压力信号增加、血管炎以及更高的心脏病风险相关。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沙迪·阿布哈希姆说:我们知道,空气和噪声污染等环境因素会通过压力影响我们的神经和血管,从而导致心脏病。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