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波动太大易伤身,呼吸太急促还会“中毒”
“太激动了!看到偶像的那一刻,我突然就喘不上气,手脚发麻站不住了……”近来,南京的演唱会、音乐节轮番登场,20多岁的追星女孩小敏(化名)在演唱会现场突发意外,被120急救车紧急送往南京市第二医院。经诊断,她因情绪太激动引发过度通气综合征。生活中,类似因欢聚、娱乐导致情绪剧烈波动引发的健康问题并不少见。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卢虎主治医师提醒,情绪“上头”可能暗藏健康风险,呼吸太快也可能导致“中毒”,掌握正确急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避险。
情绪波动太大引发“呼吸危机”
“患者被送来时呼吸急促,双手僵硬发麻,说话都断断续续。”卢虎回忆起接诊小敏的场景,仍印象深刻。据小敏描述,她为了看偶像的演唱会特意赶了个早,当偶像登场的瞬间,她激动得尖叫、跳跃,持续高强度呼喊十几分钟后,突然感到胸闷头晕,手脚不受控制地发麻,随后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被现场工作人员和粉丝紧急救助后送往医院。
经检查,小敏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偏低,结合症状和发病场景,确诊为典型的过度通气综合征。“这种病在年轻人群体中并不少见,尤其在节假日、演唱会、球赛等情绪容易剧烈波动的场合,发病率会显著上升。”卢虎介绍,除了追星族,还有因家庭聚会、生气争执、游戏输赢激动引发的病例。
过度通气综合征到底是什么?卢虎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简单来说,过度通气就是呼吸太‘勤快’,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人体的呼吸就像‘气体交换器’,正常情况下,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两者维持着动态平衡,保障身体酸碱稳定。”而当人因兴奋、激动、愤怒等强烈情绪刺激时,会不自觉地加快呼吸频率,且呼吸变得又浅又快,这种“过度通气”状态会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
“二氧化碳是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重要物质,浓度过低会导致血液呈碱性,引发血管收缩、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等一系列问题。”卢虎进一步说,这就是为什么患者会出现胸闷、头晕、手脚麻木、肢体抽搐,严重时甚至短暂昏迷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患者的肺部和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症状多由呼吸节律紊乱引发,及时干预后恢复较快,但反复发作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一个口罩就能“救急”
小敏晕倒后,现场有热心粉丝立即递上氧气瓶让她吸氧,没想到反而让她的呼吸更急促。专家提醒:“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遇到呼吸急促就下意识吸氧,其实对过度通气综合征患者来说,这是‘火上浇油’。”专家强调,过度通气综合征的核心问题是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而非氧气摄入不足,此时猛吸氧会进一步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加重症状。
正确的急救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核心是“回收二氧化碳”,把刚排出去的二氧化碳再请回来一些,把体内的酸碱平衡给“劝”回来。
卢虎分享了经过临床验证的“简易呼吸回笼法”,可以分分钟让你从“狂粉模式”切换回“省电模式”——
立即让患者平静下来,停止呼喊、哭闹等剧烈情绪表达,引导其坐下或躺下休息,减少身体耗氧量;找一个干净的口罩,医用口罩、普通防护口罩均可,让患者戴上,或者用一个纸袋、塑料袋罩住口鼻,形成一个封闭的呼吸空间;引导患者放慢呼吸节奏,用鼻子深吸气,再用嘴巴缓慢呼气,每次呼吸时长控制在5—8秒,通过重复吸入自己呼出的气体,增加吸入的二氧化碳浓度,快速纠正酸碱失衡。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能在几分钟内缓解症状。”卢虎特别提醒,使用纸袋或塑料袋时,要注意留一个小缝隙,避免完全密封导致缺氧,同时要确保容器干净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专家强调,如果身边人出现以下情况,除了紧急处理,还需及时拨打120求助:症状持续超过15分钟未缓解;出现严重肢体抽搐、意识模糊;本身有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等基础疾病。不过专家补充说:“虽然过度通气综合征多为功能性问题,但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健康隐患,专业检查能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延误治疗。”
年轻人更容易“中招”
过度通气综合征易发生于中青年,尤其女性是高发人群。临床上,为何年轻人更易“中招”?专家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分析了原因:“从生理上看,年轻人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遇到开心、激动的事情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表现为高强度的情绪表达,进而引发呼吸节奏紊乱;而中老年人经历的事情较多,情绪相对沉稳,即使有情绪波动,也较少出现极端的呼吸反应。从生活习惯来看,年轻人长期处于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工作、学习压力较大,平时缺乏情绪疏导,节假日期间的娱乐活动、亲友聚会等,容易让压抑的情绪集中爆发,形成‘情绪过载’。此外,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作息不规律,身体的调节能力本身就处于较弱状态,再加上情绪剧烈波动,就更容易引发健康问题。”
除了情绪因素,一些不良的呼吸习惯也可能埋下隐患。专家强调:比如平时有焦虑倾向的人,容易出现不自觉的浅快呼吸;长期用嘴呼吸的人,呼吸调节能力较弱,遇到情绪刺激时,更难维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卢虎建议,平时可以有意识地练习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气时腹部鼓起,用嘴巴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呼吸保持均匀节奏,有助于提升呼吸调节能力,增强情绪稳定性。
如何预防过度通气综合征?专家建议:遇到开心或激动的事情时,要保持理性,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情绪爆发,“比如在演唱会现场,可以适当控制呼喊力度和时长,每隔10—15分钟就休息片刻,深呼吸平复情绪;和亲友聚会时,若出现意见分歧,要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争吵引发情绪激动。情绪就像洪水,堵不如疏,合理宣泄比极端爆发更健康。感到情绪波动时,可以暂时离开现场,到安静的地方深呼吸,或者和身边人倾诉,缓解心理压力。”
专家建议:有压力的人群可以适当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跑步、找朋友倾诉、听音乐、看电影等,情绪激动时及早提醒自己放松情绪及放慢呼吸,不要刻意地压抑自己;平时应避免熬夜,减少咖啡、茶、咖啡因等刺激性饮料,适当安排休息,可以劳逸结合地安排学习。
“对过度通气综合征的初发症状,比如出现四肢麻木、呼吸困难、心悸等,要有所认识,以便及早提醒自己放松情绪及放慢呼吸。患有过度通气综合征的人群要掌握腹式呼吸,并注意缓慢呼吸,避免受到刺激后呼吸速度过快,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生成过多或者是氧气供应不足等情况。”专家提醒。
(朱诺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