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些药品 一定要谨慎驾车
最近几日气温起伏不定,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高发期。有些症状不严重者为了不耽误工作,可能服完药后就开车出门上班了。交管部门提示,很多人都知道酒后不能开车却忽视了服药后的驾驶风险,其实“药驾”也潜藏着交通安全风险,危害丝毫不亚于酒驾、疲劳驾驶。
据介绍,“药驾”是指驾驶人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行为。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导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视力模糊、反应迟缓等副作用,威胁到行车安全,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抗组胺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改善过敏反应,但服用后容易出现嗜睡、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副作用,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判断力和反应速度。
解热镇痛药:这些药物主要用于解热镇痛,但也可能引起头晕、嗜睡等副作用,尤其是在过量服用时更为明显。
镇静催眠药:这些药物通过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诱导睡眠。服用后常有嗜睡、困倦、乏力、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症状,严重影响驾驶人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
降压药:这些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也可能引起头晕、嗜睡、乏力等副作用,影响驾驶人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还有一些有利尿的作用或含有利尿剂的成分,从而导致多尿影响驾驶。
降糖药:常见降低血糖药物有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如注射或服药过量,之后又未及时进餐,血糖的快速降低会诱发低血糖导致惊厥、昏迷、意识模糊等症状,对于驾驶人来说也是很危险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药物也需引起注意,抗心绞痛药可能引起头痛、眩晕、视物模糊反应。抗抑郁及焦虑药服用后可能产生运动协调障碍引起眩晕。含有乙醇成分的药物服用后会出现类似于酒驾的症状和反应。常见的镇咳药也会引起头晕、头痛、乏力、嗜睡、全身麻木等不良反应。
交管部门提示,想要规避“药驾”风险,在就医时要跟医生说明需要开车,尽量避免开出对驾车安全有明显不良作用的药物。此外,驾驶员在用药前应该详细阅读说明书,特别注意“用法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等章节,避免超剂量服用。服药后尽量避免开车,建议休息6到8个小时后再驾车出行。行车途中有头晕、眼花、困倦等不适时,及时靠边停车休息,必要时就医处理。(胡智伟)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