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烫发、染发、拉直头发,可增加癌症风险

2025-04-09 06: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2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直发产品使用与子宫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在过去12个月内使用过直发产品的女性,相较未使用者,其子宫癌的调整后风险升高80%。并且直发产品使用越频繁,子宫癌风险越高。频繁使用(每年>4次)直发产品的女性,患子宫癌的风险是不使用这些产品的女性的2.5倍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直发产品使用是导致子宫癌发病风险增加的“罪魁祸首”,可能与直发产品中含有的对羟基苯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环硅氧烷、甲醛等化学物质有关。

较其他部位皮肤相比,头皮对化学物质的经皮吸收更高,使用直发产品可能会导致头皮损伤和灼伤,并且使用平板烫或吹干头发等加热操作会释放或热分解产品中的化学物质,以上均可促进人体对有害化学物质的吸收。

频繁染烫头发,暗藏多种健康风险

拉直头发在广义上属于烫发的一种形式,而频繁染烫发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多种伤害。从发丝的干枯脆弱到头皮的敏感不适,从潜在的化学物质危害到长期积累的健康风险,这些都是隐藏在美丽背后的隐患。

1.伤头发:引起头屑、脱发。经常使用染发剂,头发很可能变得暗淡无光、毫无生气,甚至导致病理性脱发。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艳云2024年在医院公众号刊文介绍,染发剂的急、慢性刺激会引起头皮和毛囊的炎症反应,久了会引起毛囊的萎缩,头发由粗变细,最后脱落。染发剂内的化学成分还会损伤发质,让发丝变得脆弱、黯淡无光、容易分叉。而烫发时如果烫到发根,同样可能会影响到毛囊健康,引起头屑或者脱发。

2.伤皮肤:常见过敏反应。有些人在烫染发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主要是由于烫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对皮肤和头皮产生了刺激。

使用完染烫发剂等产品后,一定要观察有没有头皮发红、瘙痒、脱屑、面部水肿、水疱等过敏症状,注意千万不要用手抓以免引发细菌感染。

3.伤肝脏:不可逆的损伤。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肝病二科主任医师常家宝2024年在“交汇点”刊文介绍,很多染发剂必须经过各种溶剂,可能苯的成分比较多,毒性比较强。频繁染发,这些成分慢慢地通过头皮表面的血管渗透到人体里面,吸收以后到肝脏里面蓄积,长年累月引起肝功能损害。

4.会中毒:含较多重金属各种染发剂皆含有几十种化学成分。据有关部门对百余种染发剂进行检测,将近90%的染发剂含硝基苯、苯胺等有毒的化学物质。

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染发剂允许一定剂量的汞、铅、砷,而劣质染发剂铅含量更高。

5.会致癌:增加癌症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对10万人跟踪调查36年的研究证实,爱染发的人,皮肤癌、乳腺癌、卵巢癌、霍奇金淋巴瘤四大癌症高发。

每年染烫头发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1.短时间频繁染烫发?一年别超过两次。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完全无害的染发剂,所以每年染发、烫发不要超过两次,不要使用放置半年以上的染发剂。

2.烫发染发同时进行?相隔两周以上。两者都对发质有很大的损害,应相隔两周以上。

3.染烫发剂随意涂抹?别沾到头皮上。染发和烫发用的水剂要尽量避开头皮,清洗的时候也要多按揉头皮,避免残留。

4.不同染发剂一起用?不要混合使用。不要同时使用不同品牌的染发剂。染发剂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增大过敏可能。

5.敏感人群照常染烫?先抹点护肤品。头部皮肤较敏感的人群,可以在染发前,在额前、耳后沿着发际,或头皮上薄薄涂一层清爽乳液或凡士林,这样避免染发剂直接接触头皮。

染发前可以先将染发剂用水稀释后涂抹在手肘内侧、耳后,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6.染烫后就一劳永逸?多洗几次头发。染发后要多清洗几次,以减少染发剂在头发上的残留。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随意染发/拉直,比如头面部患有毛囊炎、皮炎等皮肤病以及有皮肤损伤的人,免疫力低下者,不建议使用这些产品;哺乳期女性、孕妇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来使用。

(文萱)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频繁烫发、染发、拉直头发,可增加癌症风险

2025年04月09日 06:14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2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直发产品使用与子宫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在过去12个月内使用过直发产品的女性,相较未使用者,其子宫癌的调整后风险升高80%。并且直发产品使用越频繁,子宫癌风险越高。频繁使用(每年>4次)直发产品的女性,患子宫癌的风险是不使用这些产品的女性的2.5倍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直发产品使用是导致子宫癌发病风险增加的“罪魁祸首”,可能与直发产品中含有的对羟基苯甲酸酯、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环硅氧烷、甲醛等化学物质有关。

较其他部位皮肤相比,头皮对化学物质的经皮吸收更高,使用直发产品可能会导致头皮损伤和灼伤,并且使用平板烫或吹干头发等加热操作会释放或热分解产品中的化学物质,以上均可促进人体对有害化学物质的吸收。

频繁染烫头发,暗藏多种健康风险

拉直头发在广义上属于烫发的一种形式,而频繁染烫发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多种伤害。从发丝的干枯脆弱到头皮的敏感不适,从潜在的化学物质危害到长期积累的健康风险,这些都是隐藏在美丽背后的隐患。

1.伤头发:引起头屑、脱发。经常使用染发剂,头发很可能变得暗淡无光、毫无生气,甚至导致病理性脱发。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艳云2024年在医院公众号刊文介绍,染发剂的急、慢性刺激会引起头皮和毛囊的炎症反应,久了会引起毛囊的萎缩,头发由粗变细,最后脱落。染发剂内的化学成分还会损伤发质,让发丝变得脆弱、黯淡无光、容易分叉。而烫发时如果烫到发根,同样可能会影响到毛囊健康,引起头屑或者脱发。

2.伤皮肤:常见过敏反应。有些人在烫染发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主要是由于烫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对皮肤和头皮产生了刺激。

使用完染烫发剂等产品后,一定要观察有没有头皮发红、瘙痒、脱屑、面部水肿、水疱等过敏症状,注意千万不要用手抓以免引发细菌感染。

3.伤肝脏:不可逆的损伤。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肝病二科主任医师常家宝2024年在“交汇点”刊文介绍,很多染发剂必须经过各种溶剂,可能苯的成分比较多,毒性比较强。频繁染发,这些成分慢慢地通过头皮表面的血管渗透到人体里面,吸收以后到肝脏里面蓄积,长年累月引起肝功能损害。

4.会中毒:含较多重金属各种染发剂皆含有几十种化学成分。据有关部门对百余种染发剂进行检测,将近90%的染发剂含硝基苯、苯胺等有毒的化学物质。

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染发剂允许一定剂量的汞、铅、砷,而劣质染发剂铅含量更高。

5.会致癌:增加癌症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对10万人跟踪调查36年的研究证实,爱染发的人,皮肤癌、乳腺癌、卵巢癌、霍奇金淋巴瘤四大癌症高发。

每年染烫头发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1.短时间频繁染烫发?一年别超过两次。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完全无害的染发剂,所以每年染发、烫发不要超过两次,不要使用放置半年以上的染发剂。

2.烫发染发同时进行?相隔两周以上。两者都对发质有很大的损害,应相隔两周以上。

3.染烫发剂随意涂抹?别沾到头皮上。染发和烫发用的水剂要尽量避开头皮,清洗的时候也要多按揉头皮,避免残留。

4.不同染发剂一起用?不要混合使用。不要同时使用不同品牌的染发剂。染发剂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增大过敏可能。

5.敏感人群照常染烫?先抹点护肤品。头部皮肤较敏感的人群,可以在染发前,在额前、耳后沿着发际,或头皮上薄薄涂一层清爽乳液或凡士林,这样避免染发剂直接接触头皮。

染发前可以先将染发剂用水稀释后涂抹在手肘内侧、耳后,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6.染烫后就一劳永逸?多洗几次头发。染发后要多清洗几次,以减少染发剂在头发上的残留。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随意染发/拉直,比如头面部患有毛囊炎、皮炎等皮肤病以及有皮肤损伤的人,免疫力低下者,不建议使用这些产品;哺乳期女性、孕妇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来使用。

(文萱)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春季减肥正当时 瘦身事半功倍

三月四月不减肥,五月六月徒伤悲!近期“国家不同意你胖”“国家不允许你胖”等话题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连国家都在督促我了,这回真要认真减肥了”。 [详细]

高龄老人出游 如何跨越“年龄门槛”?

春暖花开,78岁的王恩翔原计划和几位同龄好友一起去张家界游玩,一咨询却被扫了兴。原来,之前口头答应他们报团的旅行社又反悔了:“本次行程体力消耗较大王恩翔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日,春暖花开,正值旅游高峰期,不少市民向“听语+”平台反映类似烦恼。记者走访我市多家旅行社发现 [详细]

本轮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极端天气为何“扎堆”?

中央气象台14日18时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大风强度进一步减弱。此前,中央气象台已先后解除暴雨蓝色预警、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和沙尘暴蓝色预警。这意味着本轮冷空气带来的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本轮天气过程有多“极端”?极端天气为何“扎堆”出现?多种特殊天气带来哪些影响? [详细]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报社编委会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8510915000 处置流程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