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手足口病高发 疾控专家:这些防护要点家长需牢记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我国每年4-7月份是手足口病高发季,我省从4月底开始将逐渐进入高发期。4月15日,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疾控中心科普专家白尧。专家提醒,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广大家长只要提高防范意识,落实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感染风险。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有20多种肠道病毒可以引起该疾病。主要表现是早期发烧,后期有皮肤和黏膜的改变,包括皮肤出现红点,有的还伴有疱疹。白尧提醒,新手父母也不用过于恐慌,手足口病绝大多数(98%以上)是普通型,属于自限性疾病,不用治疗即能自行康复。家长可做好对症处理,缓解宝宝不适,等待疾病消退。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有以下三点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当孩子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或者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当孩子神经系统异常,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有时会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就是肌肉抽搐);孩子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摸着皮肤湿冷,这是心衰前的表现,需立即就医。
究竟该如何正确防范手足口病感染?专家支招,疫苗接种是关键防线。目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该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其次,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不可少,洗手对预防手足口病非常关键。室内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在疾病高发期尽量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此外,引起手足口的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高温和含氯消毒剂,因此婴幼儿的尿布、衣被、玩具等,可以进行晾晒、高温蒸煮或含氯消毒剂消毒。若孩子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就医后应严格遵医嘱居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王江黎)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