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社交平台或放大患者健康焦虑
参考消息网4月13日报道 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3月26日报道,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反安慰剂效应”现象日益突出,即对医疗副作用影响的执念会导致身体出现实际症状。这会放大人们对医疗的负面预期。
反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与安慰剂效应相反的现象,是医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安慰剂能够诱导人们相信某种治疗方法,从而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人们对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执念,却可能在没有直接原因的情况下导致身体出现症状。
社交平台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现象,在社交平台中,共享看病经验(通常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用户对个人健康和医疗的看法。
人们吸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反安慰剂效应是指一个人虽然没有接触到有害的物质或疗法,但根据自己的预期而认为自身会出现不良症状。
这种不良反应并没有治疗的实际基础,而是由负面的心灵力量和对副作用的执念引发的。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确信某种东西会对其造成伤害时,其身体就会作出反应,就好像真的会对其造成伤害一样。
造成反安慰剂效应的原因也很复杂,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学习”现象。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人的经验或外部信息(例如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信息)形成对自身健康的预期,即使这些信息并不有效。
在脸书网站或X网站等平台上流传的虚假信息很可能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一样,以某种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
此外,心理因素(人们更倾向于以负面的方式解读信息)在反安慰剂效应的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如何导致反安慰剂效应逐渐被强化。研究发现,社会学习或他人经验的影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一样强大,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比医生提供的信息更具影响力。
这些发现突出表明,社交平台对患者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网友分享的故事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关于某些疗法的错误信息甚至会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前就产生影响。
悉尼大学的心理学家、上述研究的主要作者科塞特·桑德斯认为,在社会学习的推动下,患者对医疗副作用的预期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会给医疗系统带来高昂的成本。
反安慰剂效应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最能说明问题的历史案例之一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田纳西州一所学校的多名教师与学生都表示自己出现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吸入毒气导致的中毒症状,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是健康的。在该事件中,怀疑发生毒气泄漏的集体观念导致他们出现了恶心和头晕等身体反应。
这一事件表明,即使没有具体原因,人们对伤害的预期也会表现为实际症状。这种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讨论医疗的副作用时。
随着社交平台的普及,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即时分享个人经历,从而夸大了医疗副作用的经历,即使这些个人经历并不代表普遍经历。研究表明,社交平台上的负面信息与人们身上出现相同副作用的情况有关,即使并没有预期会出现这种身体反应的真正依据。
最后,这一趋势突出显示,患者的预期经过社交平台上来自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的信息的强化后,很可能改变患者对治疗的看法,进而改变其自身的体验。(编译/刘丽菲)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