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肠”识,守护健康“肠”态

2025-05-21 06:06 来源:中国妇女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懂点“肠”识,守护健康“肠”态

2025年05月21日 06:06   来源:中国妇女报   

●目前在我国IBD已从过去的少见病逐渐发展成常见病。这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西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IBD具有慢性进展、反复发作的特点,又被称为“绿色癌症”。与普通感染性腹泻不同,IBD病程长、难治愈,随着时间推移还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肠外表现是IBD的另一重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眼部炎症、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克罗恩病较溃疡性结肠炎更常见这些肠外表现。这些症状可能与肠道炎症共存,但相互之间多无直接影响,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

●临床观察发现,IBD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克罗恩病发病比较隐蔽,部分症状体现为间断的腹痛及腹泻,患者易疏于就诊。提高公众对IBD症状的认知,缩短从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2025年正值第十六个纪念日,主题为“IBD无国界——打破禁忌,畅所欲言”。这一全球性健康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炎症性肠病的认知,消除社会偏见,促进科学防治。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屏障,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整体生活质量。

炎症性肠病又称“绿色癌症”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大类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现快速攀升态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IBD患者总数将突破150万。

此病地域分布特点在我国尤为明显——溃疡性结肠炎(UC)在北方更流行,而克罗恩病(CD)则在南方更常见。这种差异可能与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及遗传背景的综合作用有关。值得注意的是,IBD已从过去的少见病逐渐发展成为常见病,这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西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炎症性肠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身体健康角度看,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症状包括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主要累及大肠,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而克罗恩病则可发生在从口腔到肛门之间的任意胃肠道部位,以小肠末端和结肠多见,症状更为复杂多样。重症患者每日腹泻可达10~30次。儿童青少年患者还会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老年患者则面临更高的并发症风险。

除身体症状外,IBD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由于症状涉及排泄功能,许多患者特别是年轻群体羞于启齿,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研究表明,IBD患者出现焦虑的概率是健康人的两倍,疾病活动期患者常伴随抑郁情绪。这种心理问题与肠道炎症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病情。经济方面,IBD需要终身治疗,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费用高昂,给患者家庭带来持续压力。

由于IBD具有慢性进展、反复发作的特点,又被称为“绿色癌症”。与普通感染性腹泻不同,IBD病程长、难治愈,随着时间推移还可能增加癌变风险。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高10~15倍。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提高公众认知、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识别“肠”警报,把握治疗黄金期

了解炎症性肠病的早期信号对于及时就医、把握治疗黄金期至关重要。

IBD的症状复杂多样,既包括典型的消化道表现,也涉及全身性症状和肠外表现。一般而言,IBD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情轻重不一,但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青春期或成年初期,如果出现腹痛、腹泻、黏液性脓血便、里急后重、腹部包块、肛周脓肿等症状时,应警惕IBD的可能性。

消化系统症状是IBD最直接的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是血性腹泻,粪中含血、脓和黏液。轻者每日腹泻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而克罗恩病腹泻多为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或黏液,便血量较少。

腹痛表现也有所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克罗恩病腹痛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以下腹多见,也可表现为全腹痛或餐后腹痛。

值得注意的是,克罗恩病10%~20%患者可出现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这是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全身症状反映了疾病的系统性影响。IBD患者常有轻度贫血,急性暴发时可致严重贫血;约1/3克罗恩病患者有中度热或低热,间歇出现。由于肠道吸收障碍和消耗过多,患者常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年幼患病者还伴有生长发育迟缓。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普通消化道问题,导致诊断延误。

肠外表现是IBD的另一重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眼部炎症、口腔复发性溃疡等,克罗恩病较溃疡性结肠炎更常见这些肠外表现。这可能与肠道炎症共存,但相互之间多无直接影响,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IBD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多方面证据。

提高“肠”认知,以防延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通过结肠镜检查通常可以确诊,但克罗恩病的诊断更为复杂——约1/3的病人只累及小肠,另有1/3的病人结肠、小肠均受累,因此仅通过常规的大肠镜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还需进一步通过小肠CT、小肠镜等检查方能确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及粪便钙卫蛋白等特异性指标;影像学检查如CT小肠造影、MRI等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因将IBD误认为普通腹泻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后果,表现为体重急剧下降。

临床观察发现,IBD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克罗恩病发病比较隐蔽,部分症状体现为间断的腹痛及腹泻,患者易疏于就诊。提高公众对IBD症状的认知,缩短从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IBD尚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用药、长期规范管理与综合干预,患者完全可实现与疾病和谐共处。治疗策略应根据疾病类型(UC或CD)、病变范围、疾病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总之,炎症性肠病的有效管理不能仅依赖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在疾病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整体管理理念涵盖了饮食、运动、心理和日常监测等多个维度,为患者提供了超越药物治疗的全面支持。(雨桐)

相关链接

走出炎症性肠病八个误区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在中国呈迅速上升趋势,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1.96~3.14/10万。这个好发于年轻人,却常被误认为“普通肠胃炎”的疾病背后,是数百万中国患者与慢性肠道炎症的长期斗争。以下是有关炎症性肠病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IBD只是拉肚子?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和克罗恩病(简称CD),是一类常发生于青壮年,主要损害胃肠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肠道免疫系统“失控”,导致黏膜反复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混合黏液及血,伴随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觉,还可能出现发烧、全身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克罗恩病在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还可以出现肛周不适、发烧、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和体重下降等。其炎症可能贯穿肠壁全层,引发肠梗阻、瘘管等严重并发症。数据显示,我国克罗恩病患者中,约30%首发症状为肛周脓肿或瘘管,易被误诊为痔疮。

误区二:IBD是“吃出来的病”?

IBD与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免疫紊乱相关,饮食并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炎症。

误区三:IBD的症状缓解就能停药?

IBD需长期“维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误区四:IBD一定会癌变?

不一定。长期未控制的炎症确实可能增加肠癌风险,可以达到普通人群的十几倍,但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是防癌的关键。建议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早期癌变可通过内镜切除。

误区五:手术就能根治IBD?

不能。手术仅适用于并发症(如肠穿孔、癌变)或药物无效者,但无法根治疾病。

误区六:IBD只能靠西药控制?

目前,西药还是IBM治疗的核心手段。还可以通过中药、针灸、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手段辅助。

误区七:IBD是“不治之症”?

IBD虽无法根治,但已从“致残性疾病”转变为“可控慢性病”,并非“绝症”。

误区八:IBD未来不可能被攻克?

从“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到CAR-T细胞疗法精准清除致病性免疫细胞,在一些基础研究(包括免疫学、微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以及临床研究(包括内科、外科、营养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我国已有多个IBD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钟艳宇)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小满时节湿热盛 养生“有度”别太“满”

5月21日为小满节气,此时江河渐满,万物生长。小满时节如何养生?中医专家建议,养生“小得盈满”即可,运动、饮食、睡眠等应讲究“有度”,不宜太“满”。 图为AI生成。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指出,随着小满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湿热气候明显。在运动方面 [详细]

老年玩具兴起 亟待突破困局

“银发经济”成为我国消费市场新蓝海,老年玩具作为其中的细分领域之一,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颇具潜力的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九连环、鲁班锁、指尖陀螺……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老年玩具店,展柜里一系列特别设计的“适老版”玩具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5月18日,消费者沈磊来到店里,为父母选购了几款益智... [详细]

这群人为何痴迷 “又贵又慢”的“古董级”摄影?

撕拉片是一种能够“即拍即得”的实体照片成像技术,拍摄后相纸会自动显影,无须额外冲洗。这个名字来源于早期宝丽来相机的使用方式据了解,宝丽来在2008年破产后,通过重组和推出新款相机重新吸引市场;富士Instax则通过卡通联名、迷你相机等产品打入年轻人群体,有些还加入了自动对焦、蓝牙打印等功能,平衡了复古体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