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真正风险

2025-07-04 06:48 来源:参考消息网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屏幕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真正风险

2025年07月04日 06:48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报道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6月18日报道,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真正风险在于屏幕的“成瘾性使用”,而非单纯的屏幕时间。

当美国上下急于应对青少年自杀行为不断攀升的问题时,许多政策制定者看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指标:美国儿童每天盯着发光屏幕的时间。

然而,6月18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上一项追踪了全美超过4000名儿童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意外的结论:10岁时的较长屏幕时间与四年后的较高自杀行为发生率之间并无关联。

研究作者发现,自杀行为风险更高的是那些对技术“上瘾”的儿童——他们难以放下电子设备或控制不住想要使用电子设备。一些儿童即使屏幕时间相对较短,也表现出成瘾行为。

成瘾加大自杀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成瘾行为在儿童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使用手机方面,近一半儿童表现出高度“成瘾性使用”。研究发现,高度成瘾或成瘾行为渐增的儿童在14岁前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残行为的可能性是其他儿童的两到三倍。

该研究主要作者、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及人口健康科学助理教授肖云玉(音)说:“这项研究首次确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成瘾性使用’(电子设备),而非屏幕时间。”

在童年时期,负责抑制冲动行为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成瘾行为可能更难控制。

肖博士表示,干预措施应侧重于儿童的成瘾行为——通常使用认知行为心理疗法来治疗——而非简单地限制屏幕使用。

她说:“如果出现早期预警信号,那么父母应该为有此类成瘾问题的孩子寻求专业帮助。我们不知道仅仅拿走手机是否有用。有时这可能会引发家庭冲突,那样反而更糟。”

该研究分析了4285名儿童从10岁左右开始屏幕使用情况的变化,定期筛查他们是否无法自拔、难以戒断以及在不能使用电子设备时的负面情绪。

研究对象在14岁接受自杀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时,5.1%的受访者表现出自杀行为(如尝试或准备尝试自杀),17.9%的受访者设想过自杀。

肖博士说,出于研究设计原因,该研究未能证明“成瘾性使用”(电子设备)导致了儿童14岁时的自杀行为,但表明持续性的成瘾使用可能导致了后续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维干预成瘾行为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协会首席科学官米奇·普林斯坦表示,对成瘾行为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将更多责任转移到了设计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科技公司身上。

他说,政策制定者可以要求科技公司引入“适龄设计”,以对青少年难以抗拒的功能进行限制,从而解决成瘾问题。英国在2020年引入了此类法规。“但美国就不是这样,我们把成瘾使用直接设计到产品里了。”

他说,相比之下,关于屏幕时间的争论往往将责任推给父母,要求他们限制孩子使用这些平台,但这对单亲家庭或低收入家庭来说尤其困难。

他说:“对于那些需要靠电子设备让孩子安静几分钟,好让自己有时间叠衣服、准备晚餐或去干第二份工作的父母来说,这根本不可行。”

这项新研究发现,黑人和西班牙裔青少年以及家庭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或未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电子游戏和手机的成瘾使用情况更严重。

近一半的研究对象从11岁开始手机“成瘾性使用”水平就一直很高;另有25%的研究对象一开始“成瘾性使用”水平较低,但随后急剧上升。

肖博士说,对于后一组研究对象,“自杀行为的风险明显上升,达到翻倍的水平。所以,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进行反复监测,就可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遗漏关键变化。”

仍须关注屏幕时间

屏幕时间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这项新研究不太可能平息人们的担忧。盖洛普公司在2023年(有数据的最新年份)的调查发现,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在YouTube、TikT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花费4.8小时。

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2024年出版的著作《焦虑的一代》中将智能手机的出现称为关键转折点,此后美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始恶化。

许多研究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科学家表示,现在发出全面警告为时过早,因为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的危害与益处并存,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网上做什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心理学教授坎迪丝·L.奥杰斯说:“我们在十多年前就知道屏幕时间不是正确的衡量标准,却仍然继续统计年轻人花在屏幕上的时间,而不是询问他们在网上干什么以及为什么上网。”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学副教授杰森·永田(音)博士曾发表过关于屏幕时间的论文,但未参与前述新研究。他表示,这些数据指出了屏幕时间作为预测指标的局限性。但他认为统计屏幕时间仍然有用,因为它更容易测量,而且会挤占睡眠、锻炼和面对面社交等重要活动的时间。

永田博士及其团队发现,9岁时的较高屏幕时间与两年后的自杀行为之间存在关联,每增加一小时屏幕时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就高出1.09倍。另一项后续研究发现,更多的屏幕时间与两年后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症状存在关联,尽管效应量很小。

未参与前述新研究的心理学家、著有《在高科技世界养育孩子的10条规则》一书的琼·特文格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她说:“孩子在10岁时的屏幕时间很可能与14岁时的屏幕时间大不相同。”

她认为屏幕时间和“成瘾性使用”都很重要,并且建议对两者都进行控制:让孩子在15岁前远离社交媒体,并尽可能延迟为他们配备能上网的手机。(编译/熊文苑)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29种专业首次招生 机遇风险如何权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芳认为,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仍需调整优化,以解决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旧供给与产业行业新需求的错配问题。对专业的选择应从自身的学习基础、职业兴趣爱好出发,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兴趣爱好、专长能力相结合,尽量达到‘爱一行干一... [详细]

代办领创业补贴?小心被中介“收割”

据了解,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出现大学毕业生因申领创业补贴与代办中介产生消费纠纷情况,纠纷金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一名求职领域的自媒体博主透露,中介会引导留言者私聊,让其相信创业补贴金额虽多,但申请流程复杂繁琐,甚至只有通过中介才能成功申领,其实部分中介的到账截图是P过的假图。创业者小邹向记者展... [详细]

无3C标识不能登机 充电宝安全新规的背后

6月28日起,民航局充电宝新规全面实施: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禁止携带乘坐境内航班。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发现,安普瑞斯的相关CCC认证证书已被暂停或撤销,涉及产品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可充电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