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读懂孩子抑郁的早期“求救”信号
最新的《2025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首次确诊情绪障碍患者的平均年龄降至13.41岁。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三年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
极度不想上学、情绪波动大、想离家出走、有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想法……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儿科学习困难门诊就接诊了不少这样的患儿,他们当中有些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该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詹红艳提醒,家长、学校老师需要提高警惕,重视孩子抑郁症的早期“求救”信号。
孩子厌学厌食,原因竟是抑郁症作祟
16岁的乐乐(本文未成年人均为化名)今年上高二,从小成绩优异、独立能干的她一直是同龄人的榜样。但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学习难度增加、竞争加剧,乐乐成绩不再名列前茅,她的情绪起伏也开始变大。
“特别是每次考试过后,她的情绪低落就开始加重,动不动就哭、发脾气,把自己关在房里不愿上学。”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学习困难门诊,乐乐妈妈向医生倾诉。她说,乐乐甚至会用绝食、撞头、划伤或咬伤自己手臂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只要一上学,她就出现头晕头疼、心悸胸闷、呼吸不畅、腹痛腹泻、失眠等情况。在省内其他医院就诊后,乐乐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
13岁的小明是一名初一学生,也被确诊为抑郁症。原来,小明近半年来一直存在厌食情况,不仅身高没长,还瘦了近8公斤。让人奇怪的是,小明在炎热的夏天仍然穿着长衣长裤。一次,小明因低血糖在学校晕倒,才终于让家里人引起重视。经过检查发现,小明一直在自残,身上有多处伤痕,还有烟头烫伤的痕迹,长衣长裤不过是用来遮掩伤口。而厌食不是因为挑食,是抑郁症所导致。
詹红艳介绍,上述病例,在医院儿科学习困难门诊还有不少。经过中药、针灸配合药枕治疗,这些患儿的病情逐步得到改善。
抑郁症严重伤害孩子,可尝试中医治疗
抑郁症通常指重性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它以持久而深刻的情感低落为核心特征,并伴随一系列生理、认知和行为症状,显著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目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国际主流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詹红艳表示,中医认为,抑郁症属于“郁证”“百合病”等范畴。我国自明代后期起,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中医治疗抑郁症,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在整体调理、副作用控制、改善躯体症状及预防复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医治疗抑郁症主要有心理治疗、情志疗法和五行音乐疗法等。中医强调“形神合一”,治疗中注重心理疏导,并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帮助青少年宣泄情绪、调整认知模式,并结合家庭治疗改善亲子关系。
针灸推拿。刺激穴位如百会、印堂、内关,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推拿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中药调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药结合,综合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可以降低西药药物副作用及依赖性,推进逐步康复。中药需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避免自行用药。
中药芳香疗法。中医理论中有“鼻窍通脑”之说,芳香中药“吸嗅入脑”可有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起到通利血脉的作用,临床常采用中药药枕、中药香囊等香袋进行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通过练习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方法调和身心,在亥时(21时至23时)前入睡以养三焦,辰时(7时至9时)进食早餐以护脾胃。
这些情况是孩子抑郁前的“求救”信号
詹红艳表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如果得不到充分治疗,经常表现出学业、工作困难,以及家庭和同伴关系障碍,自伤自杀风险较大,酒精和物质成瘾的危险性增高,且与成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最终影响其成长轨迹。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绝非“青春期叛逆”,而是大脑发育关键期遭遇的严重危机。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抑郁症特征往往比较隐匿,表现为情绪逆反、学习困难、厌学等,容易被家长误以为是叛逆期所致,从而得不到足够重视。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需要警惕有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求救”信号。
比如对啥都提不起兴趣,缺乏动力或不爱玩,缺乏好奇和探索欲,感到无聊厌烦,不愿意参加活动,之前喜欢的活动或者事情没有兴趣;学业成绩突然下降;做负性的自我评价,如“你们恨我”“我胖”“我丑”“每个人都恨我”“我蠢得像头猪”“我没用”;想集中注意力或静坐困难,容易分心;不活跃或缺乏互动,经常一个人静坐发呆,不喜欢与外界沟通交流,过于好动、杂乱无章;情绪消极或过于敏感,易激惹,爱争辩,冲动,具有攻击性;难入睡或嗜睡、早醒;喜欢谈论死亡,感到绝望,声称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部分患者想伤害他人;躯体不适的主诉,如不明原因的反复腹痛、头痛、胸痛、心慌等;食欲和体重改变,突然挑食厌食或暴饮暴食;严重者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多疑、偏执、幻觉、妄想等。
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预防抑郁症
詹红艳介绍,家族有抑郁症史是孩子患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但并非决定性因素,环境与养育方式十分关键。在生活中,可以从这些方面来预防孩子抑郁症的发生。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关爱、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较好地预防抑郁症。
保持良好沟通。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沟通,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和需求,倾听他们的想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心理障碍进一步加重。
鼓励交友。家长可鼓励孩子参加兴趣班或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当增加运动。家长可带领孩子多参加运动和户外活动,帮助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等,有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刘丹 龙海旭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