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远离“铅伤害”
●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儿童铅暴露的主要来源中,食品占47%,室内外尘土占45%,饮水占6%,空气及其他占2%。
● 我国儿童铅中毒呈现明显地域差异:内陆地区流行率高于沿海,城市工业区显著高于普通市区及乡村。
● 儿童消化道、呼吸道的铅吸收率比成人高5~10倍,肾脏排泄铅的能力显著低于成人。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全,铅更容易侵入大脑造成神经损伤。
近期,甘肃天水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网络,刺痛人心。251名幼儿中233人血铅异常,罪魁祸首竟是非法添加含铅彩绘颜料(包装明确标识不可食用)的食品。这一事件让铅中毒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冶炼、焊接、玻璃制造、电池制造和回收、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含铅涂料和颜料等。铅在人体中具有蓄积性,摄入过量可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肾脏功能等造成累积危害。
成人血铅值:正常为0~99微克/升;≥100微克/升为铅中毒。儿童血铅值:100~199微克/升为高铅血症;≥200微克/升为铅中毒。临床推荐儿童血铅控制水平应小于35微克/升。
铅中毒:早期症状不明显,建议幼童每年一次血铅检测
《儿童铅中毒特性及临床诊治研究进展》研究显示,我国儿童铅中毒呈现明显地域差异:内陆地区流行率高于沿海,城市工业区显著高于普通市区及乡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家长不能等到孩子出现症状才采取行动。建议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血铅检测。”如果怀疑孩子有铅暴露的风险,应立即进行检测。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铅暴露临床管理指南》建议:只要血铅超过50微克/升,就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美国CDC建议不超过35微克/升。
铅中毒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儿童铅中毒可能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容易被家长忽视。随着铅在体内积累,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掉发、贫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损伤。
儿童消化道、呼吸道的铅吸收率比成人高5~10倍,肾脏排泄铅的能力显著低于成人。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全,铅更容易侵入大脑造成神经损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学教授颜崇淮举例称:“6岁儿童体重约20公斤,仅需不到2克铅即可使血铅浓度升至300微克/升。”
驱铅治疗,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孩子血铅高,社会上出现的排铅保健品可否使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曾欢婷强调,医生会评估血铅的浓度,启动不同的治疗方案,必要时需进行驱铅治疗。驱铅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严格指导和监护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购买、服用“排铅”产品。
驱铅治疗是通过驱铅药物与体内铅结合并排泄,以达到阻止铅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对于儿童而言,驱铅治疗只用于血铅水平在中度及以上铅中毒。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金属络合剂驱铅治疗,如依地酸二钠钙、二巯丁二酸,儿童首选推荐口服二巯基丁二酸,但疗程长且需密切监测。
高血铅水平患儿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出院后4至6周内常需进行血铅监测。药物螯合剂可降低血液铅浓度,但铅在骨骼积淀后,可从骨骼中重新释放,进而导致血铅浓度反弹。若反弹程度达到治疗标准,需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驱铅治疗。
在重症病例中,铅中毒对脑部的损害不可逆程度尤为明显,而且铅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危害更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长期随访至关重要,除血铅监测外,还需定期评估孩子的认知发育(如智力、能力发展)情况。
营养干预:对于铅有一定的拮抗、排出作用
通过合理的营养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铅水平。例如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中的硫氨基酸,如蛋氨酸、半胱氨酸等能与铅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减少人体对铅的吸收,并促进铅从体内排出;同时还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细胞免受铅的损伤,还能与铅结合形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铅水平。
日常生活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食物:
牛奶。它所含的蛋白质成分,能与体内的铅结合成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阻止人体对铅的吸收。
海带。海带具有解毒排铅功效,可促进体内铅的排泄。
大蒜。大蒜中的某些有机成分能结合铅,具有化解铅毒的作用。
蔬菜。油菜、卷心菜、苦瓜等蔬菜中的维生素C与铅结合,会生成难溶于水且无毒的盐类,随粪便排出体外。
水果。猕猴桃、枣、柑等所含的果胶物质,可使肠道中的铅沉淀,从而减少机体对铅的吸收。
动物肝脏、牛肉、豆制品、胡萝卜等食物均可阻止人体对铅的吸收。
需要注意的是,营养支持不可替代医疗干预。
提高防范意识,让孩子远离“铅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儿童铅暴露的主要来源中,食品占47%,室内外尘土占45%,饮水占6%,空气及其他占2%。
饮食摄入。虽然食品添加剂中蓄意添加铅的情况较少,但铅污染可能来源于添加剂原料本身的污染、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以及包装材料中的重金属迁移。某些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容器,如釉上彩陶瓷餐具、水晶玻璃器皿,若用于盛放食物或醋等调味品,可促进铅溶出,污染食物导致中毒。一些皮蛋和爆米花中存在铅,但除非长期大量食用,一般不会导致中毒。老旧的自来水管道和含铅水龙头,可能导致水中铅含量超标。
呼吸道摄入。家庭环境中存在多种潜在的铅污染源,例如老旧的地板胶、墙布、油漆,以及含铅的焊锡炊具等。为了增强柔韧性,一些塑料制品和玩具中也可能添加了含铅的增塑剂。很多家长喜欢把儿童的房间装饰得五颜六色。殊不知,许多建材如家具涂料、内墙涂料、有颜色的木家具和壁纸等都含有铅,这容易造成房间空气里的铅污染。
另外,每克香烟含有0.8微克的铅,不仅如此,当有人抽烟时,烟雾会将空气层中的铅吸附住,使空气中含铅量高于清新空气60倍之多。
空气中的铅含量一方面来自污染严重的工厂,另一方面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汽车尾气的铅尘沉降在道路两旁数公里范围内的地面上,常在道路旁边玩耍或居住的孩子们很容易受到铅污染。汽车排出废气中铅尘的密度较高,而且多积聚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大气中,与儿童呼吸带高度一致。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科学的认知和细致的方式一起守护孩子的健康: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卫生,减少室内灰尘中的铅含量。用干净的湿抹布清洁儿童能触及部位的灰尘。儿童食品及餐具应加罩防尘。
讲卫生,谨防“铅从口入”。要及时洗手、洗脸,预防铅从口、鼻进入体内。洗手时要用流动的水仔细搓洗,最好配合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指甲缝一定不留死角。
注意孩子饮食动作矫正。不要让孩子边翻书边进食,不要吮吸手指,不要啃玩具等物品。
慎重选择玩具、文具、生活用品。选购儿童餐具、玩具、文具等物品时,应避免购买彩色图案和伪劣产品。
避免接触成人彩色化妆品。眼影、眉笔、眉粉、腮红、染发剂等颜色鲜艳的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着铅类重金属,应避免让孩子接触,防止“误伤”。
避免接触“高危因素”。遛娃时,避免到加油站附近、车流量多的马路边、工厂附近散步和玩耍。
注意家庭装修材料的选择。应选择环保、无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含铅的油漆、涂料等。新装修的房屋应充分通风,待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后再入住。
避免高风险食物。不要吃来源不明或工艺不规范的膳食补充剂、民间偏方以及色素高或添加剂多的食物。
注意饮用水安全。清晨或家中水管长时间未使用后,可打开水龙头先放流大约1分钟,再接水使用。
注意银饰品安全。市场购买的银制长命锁、银镯子良莠不齐,有些商家以次充好,使得部分镯子含有铅、铬等有害元素。
总之,预防铅中毒,社会和学校要向家长和儿童普及铅中毒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应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管力度,减少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同时,加强对儿童用品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上销售的玩具和学习用品符合安全标准。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提高公众对儿童铅中毒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