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首现“短三伏” “短三伏”不等于更凉快 多地高温持续

2025-07-21 06:37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近十年首现“短三伏” “短三伏”不等于更凉快 多地高温持续

2025年07月21日 06:37   来源:广州日报   叶卡斯

就在台风“韦帕”兴风作浪的同时,今年的三伏天悄悄到来了。入伏第一天,广州在台风影响下天气不算炎热,而今年的三伏也是近十年来第一个30天的短版三伏,打破了近十年“40天超长三伏”的惯例。短版三伏天会不会更凉快?答案是未必。

今年三伏天全程仅30天

今年夏至日为6月21日(辛酉日),其后第一个庚日为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20日(庚寅日),因此,初伏从7月20日起算,中伏则从夏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7月30日(庚子日)起算。今年8月7日为立秋日,立秋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9日(庚戌日),因此,末伏自8月9日起,直至8月18日结束。今年三伏天全程仅30天,属“短三伏”。

据中国天气网介绍,入伏后,我国大部呈现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的特点。这是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入伏前已积累大量热量,三伏时达到峰值,此时副热带高压往往强盛,高温天气时常出现,加上雨水多、湿度大,暑热感加剧。三伏的长短与热度并无直接关联,40天的加长版三伏也会出现阶段性凉爽,30天的“短三伏”也可能遭遇持续高温。三伏热不热,主要取决于大气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往往持续晴热。副热带高压越强、盘踞时间越长,天气也就越热。

三伏通常全天候热

从1961年至2024年气象大数据来看,三伏期间,我国天气也在变热。尤其是2010年之后,全国平均气温屡创新高。2024年三伏期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23.2℃。常年三伏期间,南方城市包揽高温日数榜前十,长江中下游等地最为集中,重庆、杭州有一半以上的日子会在高温中度过。其中重庆常年(1991—2020年)在7月20日至8月18日期间高温日数多达17.3天,广州则有8天。三伏的热往往是全天候的。据中国天气网统计,常年三伏期间,上海、南昌、武汉、长沙平均最低气温都在26℃以上,从早热到晚。而广州平均最低气温达到25.7℃。

科学防暑指南来了

三伏天暑热正盛,中暑风险升高。老人要注意生活环境透气通风,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常备清凉解暑和急救药品,适当午休,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儿童户外活动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降低活动强度,少量多次饮水,适当食用绿豆汤、西瓜等解暑。穿着上最好穿轻薄透气衣物,外出注意防晒。户外工作者最好使用便携式降温设备,携带防暑药品,注意防晒;保证充足睡眠,减少中午时段工作;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有不适症状及时休息或就医。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小暑至处暑之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闷热感最突出的时段,既描述了盛夏的气候特征,也暗含对防暑养生的警示。

三伏天由初伏(头伏)、中伏、末伏三部分组成,其中初伏和末伏固定为10天,中伏则因年份不同为10天或20天,因此总时长分为30天(短三伏)或40天(长三伏)。

“三伏天”日期是由夏至、立秋节气日期和天干地支纪日配合而决定的。我国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入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后一庚入末伏。”说的就是从夏至日开始,第3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夏至日后的第4个“庚日”便是入中伏的时间,而立秋日后的第1个庚日便是入末伏的时间。另外,正是由于夏至日后的第3个庚日是入伏的时间,因此,入伏时间的早晚与夏至日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如果夏至日当天恰逢“庚日”,那么当年就是“最早伏”,即夏至日后20天就是入伏的时间。我国古代农历用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地支两者共有60个组合,称为60甲子,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暑期游花样升级,“燃”动文旅消费市场

为了满足消费者从泛观光转向精体验的升级需求,文旅市场服务供给更加注重个性化、特色化,文化味、科技感十足,一批跨界融合的新场景、新业态,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助推文旅消费活力释放。进入暑假以来,已经接到300多组定制游客户订单,是去年同期的3倍左右。与其他假期不同,暑期文旅窗口期长达75天,数据显示... [详细]

暑期就诊高峰背后:运动不足成多种儿童疾病“共因”

暑假来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一些科室迎来就诊高峰。专家还特别提醒家长,应避免以功利心态强迫孩子参加体育培训、学习运动技能或追求竞技成绩,要灵活安排时间、贴近生活、注重兴趣,让孩子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并养成终生受益的运动爱好和习惯,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明确要求严控暑期作业总量。期待在这份减负... [详细]

“三伏天”高温来袭,中医支招预防“空调病”

中医专家提醒,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及时通经络、暖脾胃、祛寒邪,科学防暑才能安然度夏。空调病的病因主要是风邪和寒邪,夏季人们往往会出汗过多,毛孔开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避免冷风直吹身体暴露的部位,比如颈椎、后背、膝关节等,可用丝巾、薄外套护住颈肩,睡前腹部盖薄毯防止受凉。在空调房里,每隔1小时尽量起身...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