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之后高热、高湿 当心“沉默中暑”,远离热射病
●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可让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比如口渴多汗、乏力心慌、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对症处理后便可缓解。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惊厥、热衰竭,最严重的便是热射病。
● 身体对“热”的感觉不仅取决于温度,也与湿度相关。当空气湿度达到80%~90%时,汗液难以散发,即使气温只有32℃,人也会感到不适。因此,并非只有在暴晒、高温环境中才可能出现热射病,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也可能患病。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7月20日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到来了。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全国各地早在6月就陆续出现高温,多地报道称“地面烤虾、地面摊鸡蛋”!
江苏一位年仅26岁的小伙子,在40℃高温中帮邻居拖车,坐进了没电的电动汽车里。一路上小伙子不断说“热死了”,还拍视频,或许他以为“再忍忍就到家了”。十几分钟后邻居停车查看,发现小伙子已经昏迷,紧急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高温之下,中暑之凶猛不可小觑!“热死人”不是玩笑。“感觉难受时可能已经晚了!”医生提醒。
近年来,“沉默中暑”屡屡逞凶,已经引起人们注意。其发病隐秘,不易察觉,往往一发现就进入抢救程序,即便救治成功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医生提醒:入伏以后,中暑不可小觑!要科学使用空调、多手段防暑降温、学会辨别症状。
从先兆中暑到热射病可能只需半小时
中暑是指人待在高温、高湿、低风速环境中过久,引发体温调节机制障碍所致的急性病,根据轻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可让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比如口渴多汗、乏力心慌、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对症处理后便可缓解。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惊厥、热衰竭,最严重的便是热射病。
当人持续处于户外高温环境下(高于体温)或剧烈运动中,体内水分大量流失、热量又无法散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时,机体就会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代谢异常,最终发展为热射病。从先兆中暑发展到热射病,可能只需半小时。
身体对“热”的感觉不仅取决于温度,也与湿度相关。当空气湿度达到80%~90%时,汗液难以散发,即使气温只有32℃,人也会感到不适。因此,并非只有在暴晒、高温环境中才可能出现热射病,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也可能患病。
热射病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它的发展进程如下:最初发病时,患者会大量出汗; 然后逐渐无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核心温度超过40℃,便可出现嗜睡、惊厥、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呼吸浅快、脉搏加快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肺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这种病的典型特征是:高热、无汗、昏迷。 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
为何中老年人更易中招?
7月6日,青岛大学浮山校区一物业工作人员在值班室被发现身体情况异常。学校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报警,同时通知家属。急救人员抵达现场确认该人员已不幸离世。
高温天气里,为何中老年人更易中招?
皮肤血流量:2018年的研究指出,在高温环境下,中老年人的皮肤血流量的增幅,仅为年轻人的60%,这使得热量难以从身体核心有效散发到体表。
汗腺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的汗腺功能也在显著退化。50岁以上的人,单个汗腺的分泌量会显著降低,总汗液分泌量大概会降低40%。
体感温度:2022年的研究指出,中老年人感到舒适的体感温度,比年轻人高2.9℃。可接受的舒适温度范围,也比年轻人更宽(28.5℃-30.4℃vs26.3℃~27.9℃)。这就意味着,年轻人已经觉得热得不行的时候,中老年人可能会觉得温度正好。
这三点原因,导致中老年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更容易中招。
值得提醒的是,年龄划分体现在发病概率方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身体综合素质问题。如果年轻人在上述原因中健康状况不佳,一样会中招,不能掉以轻心。
高温环境的健康风险:31℃环境下8小时,慢性病症状加重风险提高2~3倍;长期在32℃环境下,会导致早衰危机,最高可让生物年龄衰老2.48年;长期在32℃环境下,认知功能将会显著衰退。
降低中暑风险,避免走到热射病
出现下面这三种症状,要高度警觉热射病。
乏力、头晕。这种乏力和头晕,不像典型中暑那样剧烈,可能只是感觉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活动时头晕加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没休息好或者是天热犯困。但这可能就是中暑前兆。
气温高于30℃,但不出汗。如果你发现周围人都说热,你却不觉得热,甚至连汗都没出,这不一定是天赋异禀,可能是“沉默中暑”的前兆!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体液流失过快、汗腺功能暂时紊乱,可能反而会出现皮肤干燥、出汗减少的情况。
出现腹泻、没胃口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在夏天,很多人都觉得没胃口是正常的,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可能是“沉默中暑”的前兆。如果你最近出现食欲缺乏、恶心,甚至轻微腹痛、腹泻,就要当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夜间中暑。2022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证实,在日平均气温不变的情况下,夜间的高温可能增加40%~50%的死亡风险!并且这一现象跟年龄无关。
因此,夜间降温要学会科学使用空调,注意以下几点:
中老年人——建议温度26℃~28℃,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温差以不超过5℃为宜。空调风向尽量调至向上或者平吹,避免直接对着头部、颈部、背部或腿部吹。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白天开空调时可适当开窗留缝,保持空气流通,夜间若开整夜,可将温度上调1℃~2℃。
年轻人——建议温度设定在24℃~26℃。刚开空调时可以选择中速风,快速降低室内温度,在达到适宜温度之后,调低速风,风向向上或平吹。
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经常有关着窗户空调开一天的情况。建议连续开空调不要超过3~4小时,每两个小时开窗通风10~15分钟。
防暑降温不宜喝冰饮
中医视角看中暑,比西医更宽泛:除了通常的中暑,还有冒暑和伤暑。
冒暑,一般表现为夏天的风热感冒。初起病的时候,人会头昏脑涨、发烧、微微出汗、咳嗽。如果没有正确治疗,暑邪进入肠胃,就会使人肚子痛、腹泻、口干舌燥,甚至呕吐。
“伤暑”比冒暑轻一些,但它潜伏的时间可以很长。它是夏天贪凉,导致秋天生病。中医认为,暑汗不出,必伏邪于内。秋天一受寒就会发病,一般表现为流感,发高烧,浑身酸痛。
“暑”字有“煮”的意思。又湿又热,就像把人放在热水里“煮”。“防暑降温”,其实不仅是降温,还得祛湿。
荷叶、冬瓜皮、白茶……都是防暑祛湿很有效的食材。如荷叶冬瓜皮粥,煮粥时,放两包荷叶冬瓜皮茶一起煮,消暑祛湿又很清香。
在没有发展到热射病的前提下,中医认为,马上喝冰冻的饮料不仅不能解暑,反而有中暑的危险,甚至引起心绞痛。因为人在很热的时候,血液都集中在体表,内脏处于缺血的状态,冰饮喝下去,血管马上收缩,干扰人体散热,甚至可能引起血管痉挛。此时建议喝温热的茶水。如果出了很多汗,茶水里加点盐和糖,可以补充电解质。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