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积水 防叮咬 早应对 防控基孔肯雅热,做好这三点!
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引发关注。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居家、旅行如何做好预防?7月29日,记者采访了西京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黄怡,她为市民朋友送上一份科学防护锦囊。
疼痛可能持续数月
黄怡主任解释,“基孔肯雅”是由音译而来,原本意思是“痛到扭曲”,实际上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花斑蚊”叮咬传播。它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感染后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烧39℃以上,一般持续1-7天全身关节剧痛,手腕、脚踝等关节尤为明显,可伴肿胀、僵硬(晨起加重),严重时活动受限,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皮肤红疹于发热后出现,半数以上患者在躯干、四肢手掌或足底可见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该病毒可通过直接人际接触传播,伊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黄怡主任说。
防控基孔肯雅热“三原则”
基孔肯雅热主要传播蚊种有白纹伊蚊(花斑蚊)和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它们特征是黑色身体带有白色斑纹且在白昼叮咬活跃。一个矿泉水瓶盖的积水量,7天即可繁殖上百只伊蚊。
黄怡给出防控基孔肯雅热“三原则”。
一、清积水。源头控蚊:定期检查清理,翻盆倒罐,清除花盆托盘、废弃轮胎、闲置桶罐等各类积水器。水培植物管理:每3-5天彻底换水一次,并刷洗容器内壁(清除蚊卵)。储水容器处理:日常使用的储水容器(如水缸、蓄水池),务必加盖密封或覆盖细密防蚊网。
二、防叮咬,构筑双屏障。物理屏障是基础,居家安装纱窗、纱门是第一道防线;睡眠使用蚊帐(特别是婴儿床、儿童床)是夜间安睡保障。化学防护不可少,外出时,特别是前往公园、绿地、水边等蚊虫密集区域,务必在裸露皮肤上涂抹有效驱蚊剂。外出尽量穿着浅色(蚊子偏好深色)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避免使用香水、发胶等可能吸引蚊虫的芳香类用品。
三、早应对,及时识别就医,阻断传播链。一旦有人疑似或确诊感染基孔肯雅热,必须严格实施防蚊隔离!防止蚊虫叮咬患者后再去叮咬健康人。
关于治疗,黄怡表示,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止痛等,充分休息非常重要。基孔肯雅热在非洲、东南亚及南亚部分地区流行,如您或家人近期(特别是发病前12天内)有相关地区旅居史,并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请务必立即就医!主动、详细告知医生旅行史和居住史,这对及时诊断和防控至关重要。 (高瑞)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