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账单越来越厚,“成长投资”你怎么看?
西安的暑气裹挟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弥漫在大街小巷,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暑假不仅是孩子们放松的时光,更是一笔笔“教育投资”“成长投资”的集中投放期。兴趣班、亲子游、牙齿美容、视力防控……共同构成了这些消费的核心。
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安部分家庭,透过他们的暑假账单,探寻数字背后的教育焦虑与理性选择。走访的过程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暑假账单这么厚,成长真能“买”到吗?暑假消费,究竟该为孩子的成长“买”什么?
给娃花钱不能省!暑假消费节节攀升
“自打暑假第一天起,我家的消费账单就一直在更新。”西安高新区的张女士点开手机记账软件,密密麻麻的支出记录看得人眼晕。她的儿子小宇刚上小学三年级,这个暑假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消费清单也跟着节节攀升。
担心儿子英语发音不够标准,她给孩子报了英语自然拼读课,花了5200元,就想趁暑假把短板补上;钢琴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了,今年要考级,专门报了集训课,又是5000元;孩子念叨着想学打篮球,想着能锻炼身体,也顺了他的意,报班花了3600元。
除了这些“学习项”,暑假还得带孩子出去“见世面”、放松放松。孩子心心念念想去上海迪士尼,一家三口玩了4天3晚,花了近一万元;回到西安,时不时去趟游乐场,周末再进山转一转,加上添几件新衣服、买些玩具、吃几顿好的……这个假期,张女士的账单眼看就要到3万元,差不多是他们家庭一个月的总收入。
“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吓一跳。”张女士坦言,这个暑假她时不时地刷到其他家长晒出的暑假安排,不自觉地陷入焦虑。“总觉得不花钱就是亏欠了孩子,趁着假期时间宽松多报几个兴趣班,多出去玩玩,生怕漏了什么”。
除了张女士家,不少家庭的暑假消费账单也悄然增厚。记者采访发现,为了让孩子锻炼身体,也为提前备战体育中考,运动类兴趣班成了很多家庭的暑假支出大头。从一对一、一对二的小班教学,到热闹的大班课程,项目涵盖游泳、篮球、体能训练、乒乓球、羽毛球等,再配上专业装备,花费少则两三千元,多则五六千元。
才艺兴趣培养的投入同样不菲。绘画班、钢琴班、书法班……各类才艺课程让孩子们的假期排得满满当当,也让家长的钱包持续“瘦身”。
从万元“研学团”到百元“绿植角”
现在不少家长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夏令营、研学团、亲子游成了暑假消费的新选择。家长李帆给五年级的儿子报了研学团,8天行程花费近万元,“行程里有敦煌壁画、卫星发射基地、茶卡盐湖这些地方,虽然紧凑了点,但能和同龄人一起长见识,总比在家刷电子产品强,我们也能趁机喘口气。”他说。
暑假还是医院就诊的高峰期。不少孩子趁着假期做牙齿矫正,传统钢牙因不够美观被“嫌弃”,隐形牙套动辄两三万元;视力防控用的OK镜价格也直接破万。
不过,家住西安未央区的李先生一家,暑假消费账单显得“克制”许多。他的女儿朵朵上小学五年级,这个暑假没报任何兴趣班。朵朵对历史特别感兴趣,李先生留意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暑期公益课,便给女儿报了三期。“博物馆能让她近距离接触文物,公益课每天一个主题,比课本生动多了,最重要的是全免费,一分钱不花。”李先生说,每次上完课回家,女儿还会主动查资料延伸学习内容,拉着家人分享学到的知识,那种专注劲儿是补习班给不了的。
除了公益课,李先生还为热爱花草的女儿在家布置了“家庭绿植角”:“现在的孩子太缺乏动手能力了,让她种一些植物,能多‘接地气’。看着种子发芽,她比考了100分还开心。购买花盆、种子和工具,总共才花了400元。”
李先生觉得,暑假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机。他们家每天晚上都有“家庭阅读时间”,一家三口关掉手机,各自沉浸在书里。暑假给女儿买儿童文学书籍花了600元,偶尔带孩子一起骑行、露营,也只是买点零食水果饮料,花费不多。“我们不是刻意省钱,而是觉得钱要花在‘刀刃’上。”李先生坦言,身边有家长劝他给孩子报兴趣班,但他更相信:“成长不是靠填鸭,而是靠体验。暑假的意义,本就是让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啊!”
教育的真谛在于“陪伴”与“体验”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暑假的家庭账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焦虑驱动型”,试图用金钱让孩子进步得快一点;另一种是“理性引导型”,更注重孩子的兴趣与体验。无论账单数字多少,家长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太“贵”的暑假到底值不值?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认为,暑假消费应量体裁衣,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教育理念不同,不必盲目跟风。有的家庭愿意为研学旅行投入,有的家庭更倾向于低成本的自然探索,核心是契合孩子的成长需求,而非陷入“消费攀比”的怪圈。他强调,见识与阅历的积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当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沉淀,而非通过刻意安排的研学行程强行叠加。
体育补弱、学科培优、研学旅行……每一笔支出看似都有道理,却让孩子们在暑假里变得比上学时还要忙碌。王晓勇进一步指出,很多家长把“花钱”和“教育”画等号,其实是陷入了误区。他举例,有的孩子报了五六个兴趣班,却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有的家庭花几万元去国外游学,孩子回来只记得“飞机餐不好吃”。
“教育的核心是‘唤醒’,让孩子在体验中找到兴趣、学会思考,这比任何账单数字都重要。”王晓勇说,和爸爸一起满头大汗打个球,和妈妈在厨房里尝试新菜式,和小伙伴在小区里发明新游戏……这些不花钱的日常都能带给孩子生活的乐趣、亲情的温暖和探索的勇气,这或许才是我们该追求的“暑假消费观”。“就像鲁迅的童年记忆里,最珍贵的不是昂贵的玩具,而是百草园里的虫鸣鸟叫。这些滋养心灵的体验,往往不需要重金购买,而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和引导。”王晓勇表示。
如何让暑假消费更加合理?王晓勇给出三点建议:倾听孩子的声音,问问孩子“暑假想做什么”,而不是家长“想让孩子做什么”;拒绝“功利化消费”,兴趣班不必刻意追求“考级”,旅行不必执着“名校打卡”,让孩子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视“陪伴式教育”,陪孩子读一本书、下一盘棋、逛一次菜市场,这些低成本的陪伴,往往能给孩子更深刻的记忆。暑假不是“第三学期”,更不是“消费竞赛场”,那些在博物馆里专注的眼神,在田野间奔跑的脚步,在书桌前自主阅读的身影,才是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账单”。 首席记者 马相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