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蚊拍的夏天 古人靠啥“拿捏”蚊子

2025-08-06 06:40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没有电蚊拍的夏天 古人靠啥“拿捏”蚊子

2025年08月06日 06:40   来源:金陵晚报   

嗡嗡嗡嗡嗡……没有什么比夏天的蚊子更烦人了,酷热难耐之际,还要被它吵个不停。

驱蚊水、电蚊拍、蚊香和灭蚊灯,可谓现代人的“蚊防四宝”。被吵得睡不着觉的古人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想出了各种驱蚊灭蚊之法。

“物理驱蚊”用蚊帐

庄子说:“蚊虻豽肤,则通夕不寐矣。”蚊子咬得庄子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北宋欧阳修在《憎蚊》中说:“虽微无柰众,惟小难防毒。”可见,蚊子给古人带来的困扰着实不小。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发明了最原始的防蚊工具——蚊帐。帐,古称“帱”(chóu)或“裯”(chóu),指单层帐子,即夏季用的蚊帐。梁元帝萧绎《金楼子》中记载齐桓公曾言:“今白鸟(蚊)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这种“翠纱之帱”以丝织品制成,既通风透气又隔绝蚊虫,成为贵族阶层的标配。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描绘的豪华帐幔,展示了古代蚊帐的精巧设计,其形制与现代蚊帐几无二致。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里,有一件南朝·帷帐铜构件便出土于南京秦淮河。至唐宋时期,蚊帐才普及至民间。北宋诗人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一诗中写道:“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

当然,蚊帐跟穿衣戴帽一样,不同阶层所拥有的品质更是天差地别。宋元之前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蚕丝和麻、葛等纤维,用蚕丝抽出的锦、罗(丝绸)制作的蚊帐一般为宫禁中独用,可能一直延续至唐。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在《咏画障》写道:“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句子。

至于平民百姓,多用葛(一种蔓草)制作的蚊帐,而穷困者则无力置备。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说得清清楚楚:“黄昌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到了宋朝,纺织品原料中多了棉织物,纱布、纱帐进入市场后,丝绸地位自然下降。《红楼梦》里光有名称的丝绸蚊帐就有很多种,“鲛纱帐”“珠帐”“红绡帐”“大红销金撒花帐子”“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

烟熏火燎打“化学战”

现代人使用防蚊喷雾、驱蚊水喷涂在皮肤、衣物上,利用蚊子讨厌的气味或者在皮肤周围形成一层防护层,从而起到隔绝蚊子的作用。

其实古人早在5000年前,就知道了利用气味驱蚊的招数,他们用“熏”的方法消灭害虫、祛味、为衣物增香,甚至已有专门的熏香用具。

在西周时期,《周礼》中就介绍了烟熏驱蚊的办法。当时出现了朝廷的专业驱蚊官“翦氏”,他一边念咒语,一边以莽草为原料,用火烧的办法驱蚊。

汉代流行一种名为“博山炉”的熏香器具,《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时曾通过焚烧“香”以“避疫气”。

在南京市博物馆的展柜中便能看到“博山炉”的样子,“‘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得名于它的外形肖似仙山,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熏香器具,一般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市博物馆讲解员告诉记者,于炉中焚香,袅袅轻烟从山间漫出,有了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若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古人渐渐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与莽草相比烟雾不多,味道也不呛人。明代方孝孺在其所撰《蚊对》中记载:“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艾草、蒿草后来还被制作成初级版的蚊香——火绳。人们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避免受潮。等到第二年夏天,便可以点燃火绳来驱蚊。

此外,古人还制作香囊随身佩戴。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这些中药的味道同样具有驱蚊功效。

另外,古人也尝试用酒驱蚊,如宋代的《证类本草》记载:“社酒,喷屋四壁去蚊子。”将酒喷洒到屋里驱蚊,这种方法和今天喷洒花露水如出一辙。

吸蚊灯古代就有了

明代《金瓶梅》中,记载了一种铜制吸蚊灯:其设计类似现代灭蚊灯,多以铜铸成锥形或壶状,灯身开喇叭形窗口,点燃灯捻后利用热气流上升原理,将趋光的蚊虫吸入灯内。不一会儿,灯盏内的蚊子便会身亡。

还有一种比较奇葩的灭蚊方式,那就是在家门口放置灭蚊缸。大缸会注水养几只青蛙,对蚊子进行“生物攻击”。古人以食物链自然制衡,巧妙运用生物智慧驱蚊灭虫,尽显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

此外,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出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功效。常见的驱蚊花草有藿香、紫罗兰、凤仙花、夜来香、薰衣草等。夏夜,古人在院子里乘凉时,既能呼吸芬芳的花草气味,又可防止蚊虫侵扰。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哪天立秋,咋定?立秋后,哪天出伏?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二十四节气将黄道分为24等份,每15度对应一个节气。作为我国现代唯一的天文年历编算机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根据相应的历算方法每年编算次年的农历日历,其中就包括节气时刻,时间均精确到分钟,作为标准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正式发表。 [详细]

防汛关键期,如何安全避险?

遭遇山洪,避险四字诀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介绍,8月份,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全面进入主汛期。台风袭来,防风又防雨8月份,预计有2到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1个台风影响长江以北地区。面对台风时,公众可提前准备食物、水源、充电设备等,用木板加固门窗,及时移除屋顶、阳台的悬挂物,防止强风来临时撞坏门窗。... [详细]

胃肠不适、晒伤多发?中医支招健康过“三伏”

正值三伏,天气闷热潮湿,胃肠不适、晒伤、空调病等健康问题多发。针对暑多夹湿的气候特点,锻炼以‘护阳防暑、微微出汗’为总原则。针对暑期湿疹,不但要缓解皮肤症状,更应注重调理体质,如避免食用易助湿生热的辛辣刺激、油腻厚味食物和海鲜等,多吃清淡开胃、利湿促消化的蔬菜水果等,从根本上防控病情发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