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缺觉”周末补?当心“睡错了”伤身体!

2025-09-12 06:49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工作日“缺觉”周末补?当心“睡错了”伤身体!

2025年09月12日 06:49   来源:金陵晚报   

辛苦工作一周,很多人会在周末睡个懒觉,补上平时欠下的“睡眠债”。周末补觉真的对身体好吗?少睡、多睡、晚睡,哪种睡眠模式最健康呢?

补觉太长反而增加焦虑感

补觉到底有没有效?“好消息是,适度补觉确实有效。”省疾控专家表示,研究表明,周末适度的补觉确实能缓解工作日睡眠不足带来的健康损害,比如改善情绪、降低焦虑和抑郁风险,甚至可能降低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疾病风险。但坏消息是,欠下的“睡眠债”,不是你想补就能补得完的。

想靠周末“一次性偿还”整周累积的“睡眠债”,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一项对4700名中国9岁儿童的研究表明,平日睡眠不足导致的执行功能受损,无法通过周末额外睡眠来逆转。同样,长期睡眠不足带来的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以及身体健康损害,也很难通过短暂的周末补觉完全弥补。如果周末补觉太长,例如超过平常作息3小时,可能会造成生物钟紊乱,长此以往可引起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反而增加焦虑感和压力水平。

专家建议:最健康的周末补觉方法是适度延长1—2小时,这样既能有效缓解工作日睡眠不足带来的疲劳感和健康风险,又不会过度干扰生物钟。具体做法是,如果你平常7点起床,周末可以睡到8:30或9:00左右,而不是一下子睡到中午甚至下午。此外,20—30分钟适当午睡,也可成为额外的有效补充。

少睡、多睡,哪种更健康?

每个人的睡眠习惯不同,有人习惯多睡,有人习惯晚睡,而有人睡久了反而不舒服。那么哪种睡眠模式更健康呢?

“大多数人最适宜的睡眠时长是7—8小时。少睡或多睡都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发病风险。”市疾控专家表示,“但是,7—8小时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少数天生觉少或觉多的人,每天睡6小时或9小时也足够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需要的睡眠时长也越来越短。”

专家建议:每个人需要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钟,保持规律作息。睡眠时钟是指睡觉和起床时间,即“生物钟”。越睡越晚,越起越迟,日夜颠倒,会影响正常“生物钟”,时间长了,很容易从主动熬夜变成被动失眠。当然,如果365天天天晚睡晚起,严格意义上不算熬夜,只要睡眠时间长度和睡眠质量都足够,规律性晚睡晚起没什么问题。

健康的睡眠,拥有合适的睡眠结构也很重要。“睡眠结构包含快速眼动期、非快速眼动期,两者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平均每个周期90分钟。一个晚上,人通常要经历4—5次周期,在睡满整个周期后慢慢醒来,精力会更充沛。”因此专家建议,睡满90分钟的倍数。

健康睡眠还要注重睡眠效率。“上床不等于睡觉。十点就上床,刷手机刷到凌晨才睡,很多人喜欢这样。睡眠效率是指实际睡眠时间占卧床时间的比例。如一个人在床上躺了8个小时,实际上睡了6个小时,睡眠效率只有75%。一般达到85%表明睡眠质量良好。”专家强调,提高睡眠效率需要限制床的功能,“别让上床玩手机形成习惯,上床就睡,才能建立床与睡的条件反射。”

此外,专家建议:保证健康睡眠,要尽量不熬夜。白天的睡眠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形成恶性循环。还可适量运动,饭后散步、室内瑜伽等,但睡前2小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睡前不宜吃太饱或暴饮暴食,经常失眠者不建议喝过量咖啡、浓茶等提神饮料。不沉迷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屏幕发出的蓝光也会抑制大脑分泌褪黑素,而这是维持睡眠的关键激素。轻柔的音乐或白噪音可以有效地舒缓心情,有助于进入深度睡眠。

周末“补”运动也要讲科学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上班族来说,工作日总有一千万个理由打断运动计划。但如果工作日太忙没时间运动,只在周末运动,是真的有用。

去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循环》的一项研究显示,将世卫组织建议的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至高强度的运动量,集中在周末完成,可降低264种疾病风险,且收获的效果与一周内分散运动模式相似。在参与者的配合下,研究人员分析了运动模式与678种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根据运动习惯,研究人员将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不活跃组——每周运动时长150分钟;规律运动组——每周运动时长不低于150分钟,均匀分布在每天完成;周末运动组——每周运动时长不低于150分钟,但集中在1—2天内完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不仅仅对于我们当下的身体健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于降低未来的疾病风险也有广泛的益处。

但令人惊讶的是,当规律运动组和周末运动组进行对比时,两者之间并没有观察到显著性的差异。省疾控专家解释:“换句话说,无论是每天坚持运动还是周末恶补式运动,只要时间达标了,获得的健康益处居然是差不多的。”

不过,专家提醒:生活中,除了运动不足,一些人还可能存在突击运动、运动过度等错误方式,这些同样要与周末“补”运动有所区分。

“只要训练量长时间临近极限,而且恢复跟不上,普通人也可能面临过度训练的问题。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恢复条件、对高强度训练的适应能力都不一样,不能用专业运动员的训练量作为训练过度的参考值。”专家解释,也并非运动多才是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有两个前提,一是训练超量,二是恢复不足。精神压力大、状态不佳、缺乏睡眠、三餐不规律、锻炼后休息时长不够等,都会对身体的恢复和运动能力产生影响。在恢复不足的状态下,哪怕运动量和平常一样或略小,也可能发生过度训练。”

“而过度训练是一个渐进过程,相关症状也会由轻变重,以至于开始出现一些苗头时,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自己训练过度了。”专家表示,“正确的运动能振奋精神、增强体质,如果运动后睡眠糟糕、持续疲劳、情绪多变、体能下降,说明可能面临过度训练。此外,也可根据完全恢复时长判断训练是否过度。训练后的疲劳和损伤完全消退,恢复正常运动表现和体能水平,就是完全恢复时长。一般来说,完全恢复用时不到1周为正常训练强度,1—2周说明训练稍微超量,2—4周意味着明显练过头,4周以上即为严重过度训练。”

专家强调,不要忽视“碎片化”运动的重要性,“生命在于运动,把运动融于日常生活,才能够更好地、持久地有益于健康”。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休息后再出发 职场年轻人流行“微退休”

微退休最早由美国企业家、作家蒂莫西·费里斯在2007年出版的《每周工作4小时》一书中提出,近年来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越发受到职场人欢迎,特别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IRIS软件集团美国人力资源主管米尔福德建议,雇主应该考虑设置更灵活、更具包容性的职位,比如兼职岗位和项目制的职位,实施分阶段退休计划,提供形式多... [详细]

脑梗年轻化,“三大帮凶”易让人中招

近日,一位救治无数脑梗患者的医生自己也得了脑梗的话题冲上热搜, 脑梗年轻化问题引发众多网友关注。45岁的治脑梗医生得了脑梗最近,上海一位救治了无数脑梗患者的李医生在视频中分享:今年我45岁,最近也脑梗了。脑梗年轻化有三大帮凶康超文解释,脑梗全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 [详细]

天气渐转凉,糖尿病肾病患者要注意防止发生心衰

肾内科医生提醒,白露节气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加大,糖尿病肾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控制血糖,呵护好肾脏,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发生心衰等意外。糖尿病肾病患者建议用杂粮饭、杂豆饭等代替白粥、白米饭,这类主食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排水能力下降,过量饮水易导致身体发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