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鱼虾“刺身” 当心“病从口入”

2025-09-16 06:44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喜好鱼虾“刺身” 当心“病从口入”

2025年09月16日 06:44   来源:金陵晚报   

“以为是白血病,没想到竟是吃出来的‘寄生虫’病!”近日,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感染性疾病二科治疗后康复出院的张先生,事后一想仍心有余悸。同一时间段,因胆结石手术住院的李先生,也在术后引流液中发现了“寄生虫”——这两起看似意外的病例,都指向了同一个隐藏在水产美食中的“健康杀手”:肝吸虫。

寄生虫竟然藏在胆管里

酷爱海鲜的张先生,一周前和朋友吃了顿生腌鱼虾后,陆续出现咳嗽、浑身乏力的症状,连爬两层楼都气喘吁吁。在医院查血常规时,他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值远超正常范围,医生一度怀疑他患有白血病,建议他尽快进一步检查治疗。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张先生来到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感染性疾病二科。接诊的陈亚玲主任仔细询问病史,当听到“生腌鱼虾”时,他立刻警惕起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除了血液疾病,寄生虫感染也是常见原因,尤其是有生食淡水水产史的患者。”

随后,陈亚玲安排张先生做粪便检查。果然,在显微镜下,检验人员清晰地找到了肝吸虫虫卵——困扰张先生多日的“怪病”,最终确诊为肝吸虫病。

无独有偶,同期住院的李先生也遭遇了“惊魂一刻”。此前,李先生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在外院做了手术,术后留置T管引流胆汁。可就在观察引流液时,他突然发现液体里有“不明物体”在蠕动,吓得赶紧联系医生。慕名找到陈亚玲主任团队后,医生们仔细观察引流管,果然看到一串串半透明的虫体在缓慢移动。紧急取样送检后,通过显微镜形态学分析,这些虫体被确诊为肝吸虫成虫。“肝吸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李先生可能有长期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的习惯。”医生分析。

针对两例患者的情况,陈亚玲迅速制定了针对性的驱虫治疗方案。经过规范治疗,张先生的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李先生引流液中的虫体也消失不见,病症迎刃而解。

这种寄生虫是如何“潜伏”进人体的?

“幸好发现及时,要是长期忽视,可能会损伤肝胆功能,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治疗过程中,陈亚玲说。

那么,这个隐藏在水产美食中的“健康杀手”,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潜伏”进人体内的呢?

肝吸虫学名为“华支睾吸虫”,是一种专门寄生在人、猫、狗等肉食哺乳动物肝胆管内的寄生虫。它个头不大,成虫长约10—25毫米,像一条细细的“小虫子”,但繁殖能力强,一旦进入人体,能在肝胆管内“定居”数年甚至十几年。

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肝吸虫的“传播链条”十分明确,且离不开两类“中间宿主”——

第一站:淡水螺如豆螺、沼螺。肝吸虫的虫卵随感染者粪便进入淡水后,会先钻进这些螺体内,发育成具有活动能力的尾蚴;

第二站:淡水鱼虾如草鱼、鲫鱼、麦穗鱼、淡水虾。尾蚴会从螺体内游出,钻入鱼虾的肌肉或皮肤下,形成包裹自己的“囊蚴”——这就是具有感染性的 “潜伏形态”。

“肝吸虫病的传播,本质上是‘祸从口入’。”陈亚玲强调,当人吃了生的或没煮熟的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就会给肝吸虫可乘之机。比如夏天热门的生腌虾、醉蟹、半熟的鱼片,甚至是没煎透的烤鱼、没煮烂的鱼虾粥——这些烹饪方式无法杀死囊蚴。一旦进入人体,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逆流而上,钻入胆总管,最终到达肝胆管“安家落户”,发育为成虫并产卵。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堪称一场“完美的潜伏”。

“一个核心+两个关键”远离肝吸虫

“肝吸虫病最狡猾的地方,就是症状没有特异性,很容易被当成普通胃病或肝病。”陈亚玲说,轻度感染者可能完全没症状,或仅偶尔感到胃部不适、腹胀、乏力;随着感染加重,会出现腹痛、腹泻、黄疸(皮肤发黄)等症状,甚至引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如果长期反复感染,还可能导致肝硬化,增加患胆管癌的风险。

“像张先生那样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就诊的案例,其实很典型。”陈亚玲补充说,寄生虫感染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也是医生判断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线索之一。预防肝吸虫病,要谨记“管住嘴”,但专家表示不用“戒口”,关键是“吃法”。陈亚玲给出了明确建议——

核心原则:彻底煮熟。无论是淡水鱼还是淡水虾,一定要确保内部完全熟透,比如鱼片涮煮至少3分钟,虾煮到外壳变红、肉质变白,不要吃生的、腌的或半熟的淡水水产。

同时养成两个关键习惯:一是生熟分开。厨房要备两把菜刀、两块砧板,切生的淡水水产和切熟食、蔬菜的工具严格分开,避免囊蚴污染其他食物。二是一旦出现病症要及时就医。如果吃过生或半生淡水鱼虾后,出现腹痛、乏力、皮肤发黄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感染科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饮食史——早期诊断、规范驱虫,肝吸虫病完全可以治愈。

肝吸虫病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是早期的警觉和精准的诊断。近年来,随着生腌、刺身等饮食方式流行,肝吸虫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很多人对这种病的认知度还很低。陈亚玲表示,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感染性疾病科作为专门应对复杂感染性疾病的团队,已形成“快速识别—精准检测—规范治疗”的完整诊疗体系,能通过粪便检查、血液抗体检测等手段,及时发现肝吸虫感染。

“美食的意义是带来快乐,而不是健康风险。”陈亚玲呼吁,市民在享受淡水水产美味时,一定要把“彻底煮熟”放在首位,别让隐藏的寄生虫,毁了一顿好饭、一个健康的身体。

(朱诺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地下保单”不受保护,跨境投保风险大

近段时间,因为高收益全球资产配置等宣传标签,跨境购买保险产品热度提升,受到部分金融消费者的关注。为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境外保单不受境内法律保护,投保境外保险产品存在汇率或外汇政策变化、保单收益不确定、理赔成本高、维权难度大等诸多风险,谨慎购买境外保险产品。该人士进一步强调,金融消费者在选... [详细]

关于预制菜,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近日,预制菜再次站上风口浪尖。通知对预制菜概念做了‘减法’,将预制菜与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进行了边界划分,有助于防范部分商家打着预制菜的旗号蹭流量、扰乱市场等行为。目前,多地已在推进预制菜明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25年4月开始施行的《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规定,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 [详细]

冰箱非“保险箱”!小心餐桌上的“健康刺客”

生熟砧板分开,鼓励多用减少营养成分损失和保持自然风味的烹饪方式,不建议鸡蛋清洗后再存放。针对特殊人群,专家建议,肥胖人群应减少高糖水果摄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推进更严谨的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广食品数字标签,持续提升风险监测能力,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