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信号或是耳朵在求救
某天,30岁的刘女士(化名)因右耳听力突然下降、耳鸣、耳闷到当地某医院就诊,门诊医生诊断刘女士为右耳突发性耳聋,收治入院进行激素冲击、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刘女士的右耳突聋显著好转,出院后遵医嘱定期复查听力。突发性耳聋,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它发病急、进展快,如不及时应对,可能对听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那么,什么是突发性耳聋?哪些原因会导致突发性耳聋?有哪些预警症状?我们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疾病,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
认识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约90%),耳闷胀感(约50%),眩晕或(和)头晕(约30%),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感觉异常,部分人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复杂多样,尽管大部分病例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临床研究已识别出多种可能的诱因或病理机制:
1.病毒感染
许多病毒,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均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或直接侵犯内耳引发突发性耳聋。病毒可能通过内耳的血管系统或听神经直接侵害耳蜗细胞,造成耳蜗功能的衰退。特别是在带状疱疹感染中,病毒可能通过前庭神经传导到内耳,引起突发性耳聋。
2.血液循环障碍
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由内耳动脉提供,而该血管系统极其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局部血流的减少或中断(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可能导致耳蜗和听神经的缺血性损伤,从而引发突发性耳聋。
3.自体免疫性反应
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耳蜗自体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耳蜗或听神经,进一步破坏听觉功能。
4.药物或毒性因素
一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可能对耳蜗产生毒性,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发生。药物引起的耳聋被称为药物性耳聋,其机制通常与药物对内耳的氧化损伤及神经传导的干扰有关。
5.内耳的结构性或代谢性问题
一些内耳代谢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如梅尼埃病、耳蜗先天性缺陷等,亦可能增加突发性耳聋的发生风险。
6.精神应激与内分泌因素
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激素水平异常等也可能成为突发性耳聋的诱因,尤其是在有一定易感性的个体中。
预警症状早知道
1.听力异常:最主要的预警信号是听力突然下降。患者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现听不清别人说话,看电视、听音乐时声音变得模糊,或者感觉声音遥远、发闷。部分患者还会感觉耳朵像被堵住了,有闷胀感,就如同坐飞机时耳部的那种堵塞感,且持续不缓解。
2.耳鸣:约90%的突聋患者会伴有耳鸣。耳鸣声多样,可能是持续的蝉鸣声、嗡嗡声、电流声或其他异常声音。耳鸣有时会在听力下降前出现,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也可能与听力下降同时发生,成为提醒患者耳部出现问题的“警报”。
3.眩晕或头晕:约30%的突聋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感觉周围物体天旋地转,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影响身体平衡,导致站立和行走困难。这种眩晕往往较为严重,与常见的头晕不同,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即使在安静休息时也不会轻易缓解。此外,部分患者虽未达到眩晕程度,但也会感到头晕、头重脚轻,身体失去平衡感。
4.耳周感觉异常:部分患者会感到耳周皮肤麻木、刺痛或有异样的感觉,如蚁行感等。这种感觉异常可能局限于耳周局部皮肤,也可能向耳部周围区域扩散,包括耳后、脸颊等部位。
5.精神心理症状:由于听力突然下降,患者可能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听力突然下降使得患者情绪波动较大,难以集中精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突发性耳聋堪称耳鼻喉科的“急重症”,发病后的72小时是黄金救治期,72小时内接受治疗听力恢复的概率较高。临床数据显示,不少患者在及时治疗后听力能得到显著改善甚至完全恢复。但如果错过这个黄金期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首选药物,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耳蜗的炎症反应,减少听神经损伤,从而提高听力恢复的概率。临床研究表明,激素治疗能显著改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患者的恢复率。
2.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改善内耳的血氧供应,促进耳蜗细胞的修复。该疗法对于血流不足、缺氧所致的听力丧失有一定的疗效,常与激素治疗联合使用。
3.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物质。如使用巴曲酶来降低血液黏稠度、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微循环。
4.耳部物理治疗。对于部分患者,耳部的物理治疗如低频电刺激、激光治疗等可以辅助缓解症状,促进内耳功能的恢复。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性耳科疾病,其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及时就医和早期治疗是恢复听力的关键,特别是在发病后的黄金72小时内,治疗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出现突发性听力下降症状时,患者应尽早就医,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机会。
文/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梁淑仪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