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睡眠出现这些迹象,说明你“老”了

2025-09-23 06:34 来源:中国妇女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当睡眠出现这些迹象,说明你“老”了

2025年09月23日 06:34   来源:中国妇女报   徐梦莲

晚上睡不着、白天醒得早……《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睡眠困扰率为48.5%。在医生眼里,当睡眠出现某些迹象,说明你“老”了。

人老了,睡眠有3个特点

专家表示,“变老”在睡眠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深睡眠时长、质量下降。深睡眠被称为“黄金睡眠”,解除疲劳的作用最明显、生理修复功能强大,其衰退在30岁前后就已发生。40多岁时,睡眠的质和量都出现明显减退,可能剥夺60%~70%的深度睡眠;到70岁时,深度睡眠的损失高达80%~90%。

二、睡得越来越“碎”。睡眠变得片段化,夜醒次数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夜间醒来的次数翻倍,从年轻时的1~2次增加到5~7次,且醒来后难以快速入睡。除了夜尿多,疾病、药物作用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三、睡眠节律发生变化。随着年纪渐长,生物钟会提前,褪黑素的释放时间和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来越早。这种“近日节律”看似无害,却可能引起很多问题。比如,晚上较早打盹,会让珍贵的“睡眠压力”泄掉,清掉腺苷(一种能告诉你身体累了困了的物质)持续累积一日所带来的睡意。几个小时之后,当你躺在床上试图睡觉时,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睡眠压力”来帮助入睡,或保持熟睡状态。

睡不好,让身体进一步变老

变老让睡眠深受影响,而睡眠质量变差,又会反过来影响身体健康。睡眠不足会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长期如此会增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风险,继而诱发房颤、心脏代谢综合征等。

频繁觉醒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使心脏长时间处于“战备状态”,可引发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碎片化睡眠”还会反复打断大脑的修复过程,更易出现认知损伤。

如何自查睡眠是否“变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恒建议,可参照以下“三步法”:

入睡时机。一般来说,应该在晚上10点~11点左右睡觉,入睡过早或过晚,睡眠都可能存在问题。另外,在安静放松状态下躺下半个多小时还不能入睡,就可能存在失眠问题。

睡眠时长。多数成年人日平均需要睡7~8个小时,考虑个体差异,需综合入睡时间和醒来感受来判断。

醒来感受。如果睡醒后仍感觉到疲倦、乏力,甚至记忆力减退,很可能是睡眠质量出了问题。

发现睡眠“变老”,该怎么办?

每一晚睡眠都是身心修复的契机,做好7件事有助调整睡眠。

饮食要调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睡前忌浓茶、咖啡、酒精、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晚餐七八成饱即可。

《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指出,遵医嘱适当食用药膳有助改善失眠。心脾两虚者表现为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缺乏等,咨询医生后,可选芝麻、大枣、桂圆肉、蜂蜜等;心胆气虚者表现为精神烦乱、失眠、梦中惊跳、心悸、胆怯等,咨询医生后,可选大枣、莲子、小米等。

注意运动量。有氧运动可提升睡眠质量,但要把握好运动量。建议每周4次、每次1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两次、每次2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睡前活动要放松。睡前洗个温水澡、泡脚,不做剧烈运动,减少看恐怖电影等频率,降低刺激。

白天适当晒太阳。专家建议,下午到户外晒会儿太阳,做好防晒措施,充分的午后阳光可以延后褪黑激素的释放,把睡觉时间往后推。

保持舒适的卧室环境,减少光源和声源干扰。可选择遮光窗帘,或戴眼罩入睡;睡前听节奏舒缓的轻音乐助眠。

调整卧室温度。身体启动睡眠状态,需要降低一些核心温度。

睡前保持心情愉快。情绪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且睡眠障碍又会造成情绪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发现明显的睡眠问题,要寻求专业帮助,切忌自行滥用药物。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10月新规来了,一起来看!

针对近年来全网最低价等各大平台流量争夺策略带来的内卷式竞争行为,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决定在条例规定的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发给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 [详细]

假期出游,这份安全指南请收好

国庆中秋假期在即,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宾馆住宿、景区景点等将迎来客流高峰,安全防范工作需引起高度重视。假期出游前查攻略,会看到不少自媒体和旅游博主推荐一些非正规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进山不是逛公园,一定要备足水、食物、衣物以及防水雨衣、大容量充电宝、止血绷带和发烧、感冒、止疼药物,保存目的地应... [详细]

世界心脏日:守护心脏瓣膜 把好“生命之门”

随着我国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面临新挑战、新要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介绍,心脏瓣膜病在早期阶段症状非常隐匿,很多患者会将体力下降、容易疲劳等情况,误认为是衰老现象。多位专家表示,随着我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不断完善,更多创新产品有望...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