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腹泻扰?不只是孩子,成人也有可能被“侵扰”
“医生,您快帮我看看我家孩子吧!这两天上吐下泻的,吃了止泻药也不管用,人都快没精神了。”秋季一到,天气逐渐转凉,医院里因为腹泻来看病的患者就多了起来,尤其是小朋友。可面对“腹泻”,有人觉得这“孩子小才会出现问题”,对成人来说问题不大,可是,真是这样吗?遇到腹泻,又该怎么预防和调养,才能让家人健健康康度过秋天呢?一起来听听医生怎么说吧!
各种原因造成的腹泻
让人苦不堪言
“我家小朋友前两天中午回来,说热得不行,闹着非要吃雪糕,因为我正忙着做饭,就没看住,结果,他当天下午就开始拉肚子。”太原市民张女士说,一开始,她并没有太在意孩子的情况,“因为只是拉稀,也没有很多次,就觉得不严重。”直到当天晚上,孩子一直叫唤肚子疼,甚至已经坐不起来、满头大汗了,她才开始重视。“吃了止泻药,又多次、少量补充温热水,直到后半夜孩子才慢慢睡熟。”
“以前常听老人们说‘秋天不吃瓜’,我不信邪呀,结果就中招了。”常女士是一个“西瓜爱好者”,整个夏天最常吃的水果就是西瓜了,甚至立秋了都没停。上周,已经过了秋分,但她在早市上看到卖西瓜的,就忍不住又买了一个,还一口气吃了半个。“那西瓜不大,我就没当回事,结果,当天晚上狂跑卫生间,感觉最后拉出来的都是水了,吃了止泻药也不管用。”第二天一早,她就去了医院,医生排除了细菌感染后,诊断为饮食不当引发的寒湿腹泻,给她开了药。“真的没想到,半个西瓜的代价这么大呀!”
因为吃水果而导致腹泻的,还有刘女士。入秋后,家里的柿子、梨成熟,她每天都会吃两三个柿子,还常把梨切块泡凉水当零食。前几天起床时,她没及时穿外套,就迎着晨风在家门口吹了5分钟,当天中午就开始腹泻。“拉稀,还口干、咽喉痒、觉得肚子凉、怕冷。”她说:“本来觉得,吃了止泻药,在家多喝喝热水就行,但人在家躺着,怎么都不舒服,最后还是去了家门口的诊所。”吃了两天的药,又进行了艾灸,刘女士的症状才得到缓解。
秋季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
不能单一而论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的郝海蓉副主任医师介绍,中医认为,秋季属“金”,对应人体的肺,而肺与脾胃关系密切。秋天气候干燥,容易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此外,昼夜温差加大,很多人忽视对脾胃的保护,饮食不规律或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更容易引发肠胃的不适。“但秋季腹泻的发生,还存在多种原因,不能简单说是‘吃坏了肚子’。”
郝海蓉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导致腹泻的原因。
病毒感染:这是秋季腹泻最常见的原因。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在秋季特别活跃,它们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小朋友玩完玩具没洗手就吃东西,或者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就可能中招。像轮状病毒,在水里能存活好几天,在手上也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传播。
天气变化:秋天昼夜温差大,人体容易着凉,胃肠道对这种温度变化很敏感,着凉后肠道功能容易紊乱,蠕动加快,就可能导致腹泻。而且气温和湿度的改变,还可能让肠道里的菌群失调,引起腹泻。
饮食因素:秋季各种瓜果蔬菜大量上市,要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比如:没洗干净的水果,或者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就容易引发腹泻。还有些人在秋天吃太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暴饮暴食,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腹泻。
自身免疫问题: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炎症性肠病的人,在季节变化时,自身免疫功能波动,病情可能发作,出现腹泻症状。
不是孩子的“专利”
成人也要小心应对
“我身边因为腹泻去医院的,好像是孩子偏多,是不是成人的情况会好一些?”对此,郝海蓉表示,很多人提到秋季腹泻,都会以为这是孩子的“专利”,但实际上,每到秋冬季节,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诊室因腹泻就诊的成年人也不在少数。气温骤降、饮食不节、病毒活跃,让成年人同样难逃秋季腹泻的困扰。只是相比婴幼儿,成年人的身体抵抗力更强,所以大众会觉得成人的症状普遍会比儿童患者要轻一些。“但成人出现腹泻,如果护理不当,不仅会延长病程,也同样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成年人秋季腹泻的症状与儿童略有不同:成人一般起病急,常以腹泻(每天3次以上,多为稀水便或糊状便)、腹痛为主要表现,部分人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时伴随发热、乏力、头晕等。若本身有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基础病,症状可能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腹泻时身体都会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钠、钾、氯等),轻则出现口干、乏力,重则导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甚至休克,所以,当患者出现口渴明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精神萎软、神志恍惚等情况的时候,往往提示脱水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尽快就医。但要注意,补水不能“瞎补”,要根据脱水程度调整:轻度腹泻(每天3—5次,无明显口渴)时,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建议按说明书冲调,少量多次饮用,既能补水又能补充电解质,比单纯喝白开水更有效。中度腹泻(每天6—10次,口干、尿少、头晕)时,建议增加补液量,每次腹泻后喝100—200毫升补液盐,每隔1—2小时喝一次,避免一次喝太多引起腹胀。同时饮食上搭配清淡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汤,既能补充能量,又能减轻肠道负担。如果是重度腹泻(每天10次以上,呕吐频繁,无法进食),建议立即就医,此时可能出现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需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营养,切勿硬扛。
“有些成人在补水时,会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来代替,但我们并不建议,因为这些饮品会刺激肠道,加重脱水。”郝海蓉强调,酒精更要禁止,它可能损伤肠黏膜并影响电解质平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患病期间患者的肠道是比较虚弱的,肠黏膜厚度较健康时要薄,肠壁往往存在充血状态,不能耐受刺激。肠道益生菌损失也是比较多的。这时要注意清淡饮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高蛋白、高脂肪的食品,更不宜接触辛辣刺激性食物。食物中水分要充足,可以适当补充有益菌。
预防秋季腹泻
要从日常生活入手
首先,注意饮食卫生:一定要保证食物新鲜、干净,不吃变质或者没煮熟的食物。餐具要定期消毒,生的和熟的食物要分开处理、存放。平时要督促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吃饭前。
其次,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因为“贴秋膘”而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和不好消化的食物。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要是已经腹泻了,就吃清淡、易消化的,像米粥、面条、藕粉等,别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平时有大便容易不成形、倦怠乏力等症状,可多食山药、茯苓、小米等食物强健脾胃。
同时注意保暖,随着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是要注意腹部保暖,晚上睡觉盖好被子,别让肚子着凉。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平时多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脾胃虚寒的病人也可选择艾灸、推拿等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方式。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房间、通风换气。尽量别接触腹泻患者,家里要是有人患病,要注意隔离。
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急着止泻
有些孩子的腹泻症状重,主要表现为孩子拉蛋花样的便便,每天可达10余次。作为家长看到孩子频繁腹泻,肯定又心痛,又着急,自行处理时就会下“重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点能马上止泻的药物。但这么做,止泻药可能会抑制肠蠕动,会使得病原体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病原体与毒素吸收的机会,最后导致症状加重。
误区二:少吃或者是不吃给肠胃减负
有些家长认为,为了减少孩子腹泻的次数,同时也觉得孩子拉肚子正处于虚弱的状态中,饮食量肯定要减少,甚至先暂停进食,给肠胃减轻负担。
这看起来好像是没毛病的做法,实则存在问题。刻意给孩子减少饮食量或禁食,容易使孩子陷入腹泻—营养不良—腹泻的恶性循环中,严重时还会引起饥饿性腹泻,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误区三:来点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如果是病毒,常见的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那用抗生素是完全没用的。
“那细菌感染不得用抗生素?”这是很多家长的观点,但实际上,所谓的细菌感染,大部分都是家长觉得孩子吃了不干净的食物,食物上有大量的细菌继而引起腹泻,并不是正儿八经带着孩子拉的大便到医院做便常规得出来的结果。此时,如果盲目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只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更严重,也是加重症状的行为 。
(张梦莹)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