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
“孩子突然发高烧,嘴里长满疱疹,连水都不敢喝!”近日,周女士带着3岁的儿子乐乐赶到儿科急诊,经检查,乐乐被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令周女士没想到的是,就在乐乐确诊的第二天,同班另一名幼儿也因手心、脚心出现红疹就医,被诊断为手足口病。根据江苏往年的监测结果:随着秋季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迎来发病高峰期,成为家长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怎么防?
省疾控专家解释: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需高度警惕。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表现为咽峡部出现疱疹或溃疡,同样好发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患儿常因咽部疼痛出现拒食、流口水等情况,一般无手足部位皮疹,病程相对较短,多数患儿1—2周可自愈。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是相同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水杯等而感染。此外,呼吸道飞沫、咳嗽等也会传播病毒。”专家提醒,“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佳的公共场所,降低交叉感染概率。强化卫生习惯,耐心培养孩子正确洗手意识,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需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必要时使用儿童专用洗手液。”
不少注意接触防护的家长,会用消毒湿巾擦拭孩子使用的公共设施,“需要注意的是75%医用酒精对肠道病毒的灭活效果不佳,可用含氯的消毒湿巾擦拭表面。也可定期对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例如玩具可采用浸泡、擦拭或暴晒等方式,餐具需彻底清洗后煮沸或用消毒柜消毒,保持家庭环境整洁通风。”专家强调,“如果孩子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要及时就医。确诊患儿需居家隔离,不要送至幼儿园、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待症状完全消失7天后,再恢复正常集体生活,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幼儿园、中小学应如何应对?“建议严格落实每日晨检,除常规测量体温外,重点观察口腔是否出现疱疹、溃疡,手、足、臀部是否有皮疹或斑丘疹,同时留意精神状态、有无咽痛拒食、流涎等异常表现。定期对儿童的被褥、书包、水杯等个人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同时要‘勤开窗、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专家建议。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