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拔罐不当,小心养生变伤身

2025-10-16 06:54 来源:长沙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专家提醒:拔罐不当,小心养生变伤身

2025年10月16日 06:54   来源:长沙晚报   

肩颈僵硬、肌肉酸累、体内湿气重……因为这些现代人的“小毛病”,拔罐成了不少人的养生习惯。但谁能想到,看似平常的养生操作,竟可能暗藏致命风险——近日,“一男子连续拔罐两天后双下肢肌张力为零”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人人都适合拔罐吗?拔罐时应该注意什么?湖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一部主任、主任医师王志兴进行了详细解答。

连拔2天火罐,男子下肢突然不能动了

据报道,武汉的陈先生长期受腰背疼痛困扰,他认为是体内湿气过重,于是买了一套火罐在家自行操作。最近,他再次感觉不适,便让家人帮忙拔罐,连拔两天每次都超过1个小时。拔罐结束后,陈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双下肢不能动了。家人见状赶忙把他送往医院。经检查,他的双下肢肌张力为零,被确诊为脊髓损伤,肚脐以下感觉和运动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更关键的是,他的脊髓受损区域和拔罐瘀斑位置完全吻合。

44岁的金女士平日很注重养生,她认为自己体内有湿气,拔罐可以祛湿、泻热,于是两年前就开始在养生馆拔罐放血治疗。拔罐之后,看着身上紫黑的印记,技师说她的湿气很重,金女士此后就经常去接受“治疗”。最近半年,她更是增加了“治疗”频次,每周要去拔两次罐。每次拔罐,技师都会给她放200毫升左右的血,也就是一周要放近1瓶矿泉水的血。频繁拔罐、放血导致金女士的皮肤毛细血管受损,还出现了脸色发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血色素低得惊人,已经达到了重度贫血。医生分析,她在持续拔血罐的两年时间里,每次都被挑破皮肤,吸走一定量的血液。而近半年,她又增加了拔罐次数,从而形成了慢性失血。经过治疗,金女士的贫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拔火罐的印记颜色越深,体内湿气越重?

王志兴解释,火罐疗法又叫拔罐疗法,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它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如穴位、经络、肌表),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可用于颈肩腰腿痛、感冒、脾胃不和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起效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局部血运,造成一种缺血后再灌注的效应,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或者通过刺激神经来调节身体机能,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拔火罐后,皮肤上会留下一块暗红色印记。很多人都认为,拔火罐后皮肤上留下的印记颜色较深,说明体内风重、湿重、瘀重。其实,拔罐后皮肤上出现的淤血是皮肤受损的表现。拔罐时的负压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留罐时间过长会导致皮肤在长时间的负压下受损出现充血或淤血,甚至出现水泡。而过强的负压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引发皮肤紫黑。罐印的颜色同时也跟局部肌肉的丰厚程度、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罐的大小、留罐时间长短等有关。因此,不能仅以罐印颜色来判断是否有疾病或者疾病是否严重。

拔火罐看上去操作简单,其实讲究很多。比如酒精棉球的干湿程度、火力的大小、火苗在罐体内留存的时间,以及拔罐的时间长短都需要灵活掌握,对于患者病症、体质、穴位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一旦掌握不好就容易烫伤。

一般情况下,正规的医疗机构对于拔罐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包括用物准备、操作方法、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等。而且,拔罐包括留罐、闪罐、走罐和刺血拔罐等不同操作方法,正规的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如果留罐时间过长、负压过高,会造成微血管内血液滞留,同时血流灌注量显著下降、血氧饱和度急剧降低,使组织长时间缺氧,就有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并非所有人、所有部位都适合拔罐

“拔罐养生是可行的,但需严格遵守规范,了解拔罐的留罐时间、适宜部位、适应证和禁忌证。”王志兴表示,并非所有部位都适合拔罐。拔罐时应注意避开皮肤破损、溃疡、水肿、过敏处,以及长有皮疹和肿瘤的部位;大血管分布处、心前区、乳头、骨骼凸凹不平处、毛发过多处也不适合拔罐。

“拔罐并非人人适用。”王志兴提醒,患有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浮肿等严重疾病的患者;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处于高热、抽搐、痉挛发作期,或过度疲劳、饥饿、醉酒、饱腹、口渴状态的人群;年老体弱者、儿童,以及精神紧张、对疼痛敏感者,均不适合拔罐。

此外,拔罐前不宜空腹,建议饭后1小时进行,避免出现类似晕针的心慌、出汗等反应。拔罐频率不宜过高,每周最多1次,给皮肤和身体足够恢复时间。

拔罐时,需先了解并选择准确的穴位或肌肉丰厚的部位进行操作。施术时要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留罐时间一般为5至15分钟,初次治疗或年老体弱者的留罐时间宜短,夏季留罐时间也应适当缩短。同时,建议选择透明的罐具,以便随时观察罐内皮肤变化。若留罐期间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让患者平卧并注意保暖,同时让其饮用温开水或糖水。

拔罐后的护理也很重要。拔罐后,局部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需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吹,3至4小时内不宜洗澡。拔罐操作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使用真空罐时因长时间缺氧导致的起泡,以及使用火罐时因操作不当引发的烫伤。若发生烫伤,应立即用冷水冲洗或冷敷,之后涂抹烫伤膏,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若出现水泡,小水泡无需特殊处理,大水泡则需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处理,以防感染;若出现皮肤破损,需先用消毒液清洁伤口,再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

杨云龙 张维夏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呼吸道合胞病毒进入流行期?秋冬这样守护儿童呼吸道健康

疾控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近来进入流行期。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上升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当前位列检测阳性率前三位,近期在南方省份阳性率有所抬升。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简称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 [详细]

eSIM来了!手机“无卡时代”已近

无卡的eSIM来了,我们要跟手机SIM卡逐步说再见了。消费者购买具备eSIM功能的手机后,无需插入实体SIM卡,便可将电话号码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写入手机内置eSIM芯片。ESIM手机业务试商用的启动,将带动产业链对eSIM加大投入,有望进一步拉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终端、车载网联设备等eSIM终端的更新和购买热潮。从实... [详细]

这些饮食传言其实是认识误区

从菠菜豆腐相克到土豆鸡蛋中毒,从牛肉配韭菜有毒到豆浆冲鸡蛋没营养,不少流传多年的饮食搭配误区,让很多人在做饭时小心翼翼,甚至错过营养互补的好食材。专家建议,如果对某种食物搭配有疑问,可咨询医院的临床营养师,或查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资料,科学饮食,才能既吃得安心,又吃得营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