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控糖 掌握“1+5+3”方案
“持续高血糖会像‘慢性毒药’,侵蚀全身血管、神经系统和器官。”近日,湖南航天医院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胡兰在相关科普宣传活动中表示,糖尿病从不是幸福的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新起点。掌握科学防控方法,“糖友”同样能拥有高质量生活。
胡兰介绍,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她提醒,出现以下并发症要警惕:
肾脏报警。尿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晨起眼睑水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晚期可能发展为肾衰竭需透析;
眼睛求救。视力突然模糊、眼前黑影飘动、视物变形,别当“老花眼”来对待,病程超2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超86%,是失明的首要诱因;
神经系统预警。手脚麻木、有“蚁走感”、泡脚时对水温不敏感,这些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若频繁出现心慌、餐后腹胀,可能是自主神经受损的信号
足部危机信号。足部发凉、走路时小腿酸痛(间歇性跛行),小伤口也难愈合,糖尿病足拖延治疗最终可导致截肢。
心血管信号。平静时也胸闷、气短,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乏力,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是常人的2至4倍,且常伴随无症状心肌缺血。
她提醒,高危人群需立即启动筛查,主要包括以下人群:年龄≥40岁;体重指数(BMI≥24千克/平方米),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前期史(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至6.9毫摩尔/升);缺乏运动、高血压、血脂异常;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史;生过4000克以上巨大儿或有妊娠糖尿病史。
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原则,胡兰表示,科学控糖,可以掌握这套“1+5+3”的方案:
1个核心目标,即血糖、血压、血脂“三达标”。血糖,空腹4.4毫摩尔/升至7.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
5驾马车,饮食是基础,监测是关键,还要适当运动、用药,并学习控糖知识。饮食,减少白米饭、甜饮料等精制碳水,每天摄油不超25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药物,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监测,每周至少测3次空腹+餐后血糖,每3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教育,主动学习控糖知识,把自我管理变成生活习惯。
3项必做筛查,每年一次,早防并发症。肾脏,查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眼睛,做散瞳眼底检查;足部,做神经感觉测试+血管超声检查。(杨蔚然 张璋)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