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茶饮占据夏日C位 真的那么健康吗?
高温天,各类茶饮、饮料热销。很多人去各大超市、便利店买饮料时发现,货架的醒目位置上,薏米水、红枣枸杞水、陈皮水等主打健康养生概念的瓶装茶饮占据了C位,成为年轻人口中的新宠。这些声称“祛湿”“补气”“养颜”的中式茶饮,与传统中药茶饮有何区别?是真养生还是商家噱头?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健康茶饮销量大
年轻人成消费主力
在杭州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记者看到4.9元的养生茶饮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整体包装都比较清爽,透过透明的瓶身,一眼就能看出茶饮的颜色。超市店员告诉记者:“这批养生饮料卖得特别好,所以我们特意调整了陈列的位置。我自己也喝过,好几款味道都不错。”
不仅大型连锁超市如此,便利店里的养生茶饮也同样受追捧。原本摆满碳酸及传统饮料的货架上,养生茶饮已被调整到货架的最前面。记者随手拿了一瓶,上面的标注很吸引“胖星人”——配方干净、0糖、0咖啡因、植物饮料,营养成分表里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等标注的全部为0。
赵先生正在冰柜前挑选饮料,他是这类茶饮的忠实粉丝,从去年夏天开始,就只购买茶饮类饮料。“之前常买的几款茶饮都喝腻了,所以想试试新品。”前两天,他刚尝试了一款红枣枸杞水,觉得口感不错,这次准备买红豆薏米水。
像赵先生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黄小姐表示,自己就爱喝“有点味道的水”,一到夏天,家里经常整箱整箱地囤货,比单瓶购买更划算,和喝其他甜甜的饮料相比,也没什么负罪感。
杨女士的选择理由则更具代表性:“去养生馆做推拿时,推拿的人总是说我湿气重,听说薏米能祛湿,所以专门买了试试。”不过她喝了一口后就皱起了眉,觉得口感不佳,“以后还是不买了,既然都买饮料了,我还是更注重口感。”
健康茶饮与中药茶饮
其实有本质区别
这些瓶装健康茶饮与传统中药茶饮究竟有何不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俞彤瑶指出,两者在定位上就有本质区别。
“‘健康概念’的茶饮本质是食品饮料,属于预包装食品范畴,主要目的是解渴、提供风味,不需要像药品或者保健品一样经过严格的功效验证和审批。”俞彤瑶解释,“而传统中药茶饮是中药的应用形式之一,基于中医理论,目的是预防、调理或辅助治疗特定健康问题(如祛湿、补气、清热等),在药店和医疗机构开具的通常被视为药品或保健食品管理。”
在成分和浓度上,健康茶饮大多使用药食同源材料,浓度通常较低(因保证口感、控制成本、延长保质期等原因),且含有添加剂——糖、代糖、酸味剂、香精、防腐剂、稳定剂等;而中药茶饮有明确中药材,有些可能不属于日常食物范畴,浓度较高且可控,一般不添加糖、香精、防腐剂等;在制作工艺上,前者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常采用萃取液、浓缩汁复配,而传统中药茶饮通常是现配、现煮或现泡,强调煎煮方法(先煎、后下、包煎),最大程度提取有效成分并降低副作用,核心工艺是保证药效。
“最重要的是选择方式不同。”俞彤瑶说,“健康茶饮是消费者根据口味、营销自行选择,而中药茶饮需要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开具。”
茶饮调理效果有限
专家提醒别抱过高期望
对于茶饮的各种功效,专家表示要理性看待。俞彤瑶指出,虽然商家会利用食材本身的传统功效(如薏米祛湿、红枣补血、枸杞明目等),暗示其健康益处,进行营销,但由于浓度低,可能还含有糖、添加剂等,实际保健效果有限,“如果茶饮里含糖量过高,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我们消费者对于瓶装‘健康概念’茶饮不要期望有显著的、类似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选择的是无糖或低糖、添加剂少、成分相对纯粹的产品,且本身没有特定的健康问题,那么把它当作一种比普通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饮料)相对健康一点的解渴选择是可以的,这些茶饮中含有的一些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也能提供一点营养。”俞彤瑶说,但如果冲着“祛湿”“养颜”“补血”等具体功效去买,并期望立竿见影,那很可能会失望,尤其当产品含有高糖时,反而可能带来健康负担。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省新华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陈滨海认为,这类茶饮本质上还是属于饮料。“就像胡柚汁,胡柚确实可以入药,但当它批量化生产上市后,它就成了一种饮料。”
在陈滨海看来,这类茶饮类似药膳,会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它们并不是药物。
具体到茶饮主要成分的调理作用,陈滨海介绍说,薏米健脾化湿,适合脾虚湿阻型;陈皮理气化痰,适合痰湿气滞型;黄芪补气,适合气虚型;决明子清肝润肠,适合肝火旺的体质。但他表示,年轻人大多身体较健康平衡,没必要一定要根据茶饮的功能陷入选择困难,“只当饮料偶尔喝喝都是没有问题的。”
面对琳琅满目的养生茶饮,市民朋友究竟该如何选择?俞彤瑶给出建议,日常解渴首选白水、纯茶(无糖)、无糖苏打水。如果选择瓶装“健康概念”茶饮,要选无糖/低糖、添加剂少的,并仔细查看配料表。
“更推荐自制茶饮。”俞彤瑶说,“购买优质原料自己煮或泡,可以自行控制浓度和甜度。”她特别提醒,孕妇、儿童、老人和慢性病患者要慎用这类茶饮。
陈滨海则建议,如果感觉身体确实有不适,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医生的诊治来判断是否需要中药调理,而不是依赖这些饮料。”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