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假装上班公司”工作 购买“职场存在感”还是寻求解压空间?

2025-07-18 06:37 来源:中国妇女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到“假装上班公司”工作 购买“职场存在感”还是寻求解压空间?

2025年07月18日 06:37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近段时间,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概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高速Wi-Fi随意冲浪,办公电脑配备齐全,没有工作任务,上班时间想干啥就干啥,工作时间早九晚五,一到点儿,拿起包就潇洒下班……”根据相关公司账号晒出的宣传图片,工位上几乎坐满了人,生意火爆。

现实中的“假装上班公司”真如网上所说的那般火爆吗?哪些人会来这里“上班”?这种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对此,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调查。

悄然兴起的“职场生意”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的一家“假装上班公司”。负责人朱先生介绍:“公司总面积300平方米,目前设有30个工位,其余配套有茶水间、休息室、直播间、会客厅等公共区域。”

“公司从今年2月开始筹划,5月份已经完成工商注册,正式运营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朱先生说,“目前过来的都是想寻求合作的或者正处于待业期的人,也有一些纯粹因为好奇而前来体验的顾客。”

记者在该公司社交平台账号看到,收费标准为49.9元/天,此外还有包周卡和包月卡,价格分别为299元和999元。

谈及成立公司的初衷以及主营业务,朱先生表示,自己主要是想做一些资源整合或者人才对接方面的工作,计划今年还将成立3家同类型的公司,为后续业务发展打下基础。

在某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记者以“假装上班”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北京、上海、深圳、大连、济南、沈阳等不少一、二线城市均有网友或公司账号发文称开设了“假装上班公司”。但根据企业信息查询系统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仅有20家注册名称含“假装上班”的机构。这些机构从去年12月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陆续成立,注册资本在1万~10万元不等,公司成员1~3名,其中有的已经被注销,最短的存续期不足两个月。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假装上班公司”大多为共享工位模式,只在细节服务上略有差异。例如,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公司实际是一家律所闲置的写字楼,律所为了分摊成本决定短期出租部分工位和会议室,相较于普通的共享办公,这里的租期更灵活、价格也更低;还有一家公司主营业务是自媒体直播,除租赁闲置工位外,还配备直播间、服装道具间及会议室等设施,为有直播创业方面需求的年轻人提供服务。

而在北京宋庄,一家以“某某农场”命名的公司,自今年1月推出免费办公空间以来,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这里有阳光、Wi-Fi、空调,还有热情欢迎你的我。在这里,你可以聊聊天、发发呆,也可以干点儿农活儿,总结和畅想,暂时告别焦虑。”

记者了解到,上述农场建于2022年,主要经营农业项目。据经营者介绍,近年来有不少客人反映这里的环境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于是今年春节前,他们在农场开辟出了一块区域,为前来“假装上班”的人提供休整的空间。

“农场没有门票,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管饭,但可以提供简单的工作餐,30元/位。”农场经营者说。

“自费上班”背后的多元诉求

在四川成都工作的自由设计师小孟不久前体验了一家“假装上班公司”,他的评价是在这里工作不仅效率高,还能结交新的朋友。“因为有一项工作需要及时交稿,在家里工作总会有杂事儿干扰,正好在网上看到有这样的地方,因为好奇便去试了一下。”

小孟说,他原本以为“假装上班公司”只是为失业人群提供的一个场所,让那些不愿告知家人实情的人有个去处。但实际体验后他发现,来这里的大多是像他这样希望找个安静办公环境的自由职业者,也有部分人是处在求职过渡期。

记者梳理了两家主流社交平台上与“假装上班公司”相关帖文的评论区,总结出对它好奇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寻求共享办公空间或者想体验职场环境的自由职业者;二是想利用此类共享空间聚集资源的创业者;三是想要获得过渡性办公场地的失业者。

在自由职业者姜女士看来,在“假装上班公司”办公性价比很高。姜女士表示,她不喜欢在家里办公,因为在家总想躺着或者刷手机,所以她总是去图书馆或者附近的咖啡厅。“基本上点一杯咖啡要40元左右,也不太好意思坐一整天。假如中途出去吃午饭或者去卫生间,没有人帮忙看守贵重物品就很不方便,拿走东西再回来可能座位又没了,得重新找地方。”相较而言,她认为在“假装上班公司”,既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办公场所,还没了“座位”焦虑,非常方便,至于“假装上班”是不是噱头,她并不在意。

警惕暗藏法律风险

去年,“员工给公司付费,假装上班”还只是某综艺节目中的一个搞笑桥段,但很快,这一看似荒诞的概念便在现实中落地生根。无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出现了相应的“假装上班公司地方分公司”。

这种商业模式究竟是创新举措还是博人眼球,在公众看来仍存在很大争议。支持者视其为灵活就业的“缓冲带”,认为这种模式不仅能帮助职场人士重建生活节奏,还能通过出租闲置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反对者则认为其“贩卖焦虑”,可能加剧“职场逃避症”。

记者梳理了多数“假装上班公司”的运行模式,发现其提供的服务仍以共享办公空间为主。尽管看似仅提供场地租赁,但有专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潜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仅从“假装上班公司”字面理解,“假装上班者”并非真的上班,公司仅提供场所服务,企业和员工双方并未建立真正的劳动关系。

在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前提下,若涉事公司为“假装上班者”代缴社保(即社保挂靠),则属于骗保违法行为,明显违反法律规定。若涉事公司本身不具备相应“实习资质”及条件,却为“假装上班者”开具实习证明,同样违反法律规定,同时,失真的实习证明还可能对求职者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假装上班公司”还提供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服务,例如提供办公场地配合客户表演“在职状态”等,其背后潜藏的法律风险也亟须防范。

一方面,对“假装上班公司”而言,若聚集的“假装上班者”增多,不可避免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服务公司需考虑如何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对于“假装上班者”而言,需提高警惕,若相关公司利用其场所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或进行虚假宣传、欺诈等行为,公众应提高辨别意识,避免上当受骗;同时,若公司借机搜集个人信息,还需警惕个人信息被泄露和非法利用。

赵良善建议,公众若考虑前往“假装上班公司”,一是要避免参与违法行为,警惕被诱导或被卷入诈骗、传销等违法行为;二是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轻易将个人信息及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等出借或交由他人使用;三是要寻求正规途径,如有社保缴纳或实习证明等需求,应尽可能通过正规用人单位办理,以免得不偿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威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到“假装上班公司”工作 购买“职场存在感”还是寻求解压空间?

近段时间,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概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相较而言,她认为在假装上班公司,既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办公场所,还没了座位焦虑,非常方便,至于假装上班是不是噱头,她并不在意。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仅从假装上班公司字面理解,假装上班者并非真的上班,公司仅... [详细]

无糖食品:甜蜜背后有隐忧

代糖并非健康灵药当前,不少用代糖替代蔗糖的无糖食品,总喜欢在广告海报中强调更健康养生无负担等概念,导致不少想要减肥瘦身的人士将其视为健康灵药。最后,必须结合营养成分表全面评估,例如某些无糖巧克力可能含有30%以上的脂肪,而无糖饼干则可能使用麦芽糊精等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这些都会影响产品的实际健... [详细]

“小”蚊虫带来“大”麻烦?牢记这四点有效预防

夏季气温攀升、降雨量增多,蚊虫活动愈发活跃。中国疾控中心16日发布专门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夏季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要警惕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做好清除蚊虫孳生地、防蚊灭蚊等预防举措。今夏警惕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国家疾控局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随着夏季蚊虫进入活跃期,部分南方省份发生登革热等...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