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暗藏“隐身镜头”,警惕!

2025-08-18 06:47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手机屏幕暗藏“隐身镜头”,警惕!

2025年08月18日 06:47   来源:广州日报   张慧琪

“以最隐秘的方式捕捉每一个瞬间”——一款摄影软件在应用商店的简介页面“明目张胆”地宣扬其隐秘拍摄功能。当用户点击启动后,手机屏幕瞬间全黑,似乎处于锁屏状态,但摄像头却已在暗处运行……类似这样可以“隐身”拍摄的软件在主流应用商店竟多达十余款,其隐蔽性之强,让人不易察觉拍摄者的偷拍行为。

这些软件的存在,到底有哪些安全隐患?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实测:

黑屏仍可拍 影像“不留痕”

8月初,记者在某应用商店中以“偷拍”“取证相机”等关键词检索,找到多款具备隐蔽拍摄功能的软件,经实测发现,这些软件的伪装形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界面伪装型。以“图锁”“SSCar”“计算器+”“盒子浏览器”等软件为代表。启动软件后,点击界面下方的“浏览”按钮,屏幕会切换成电子地图,而摄像头实际仍在后台录制。从表面看用户就像是在查询地图,外人难以察觉其正在录像;部分软件的伪装界面更为多样,除电子地图外,还可切换成计算器、浏览器、便签等界面。

二是黑屏拍摄型。以“暗影摄像机”“Discreet”等软件为代表。启动软件后,用户左滑进入拍摄模式,屏幕呈现全黑状态,外观与锁屏时无异。用户通过点触屏幕进行拍摄,每次轻触会伴随一次震动反馈(相当于按一次快门)。

更为隐蔽的是,此类软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常不会保存在手机系统相册中,而是单独存储于软件内部。因此若通过检查相册来查证也难以发现痕迹。

众说纷纭:

“取证利器”还是隐私噩梦?

记者了解到,有些国家会以隐私保护为出发点对手机拍摄提示音进行强行锁定,该提示音在静音模式下也不可关闭;但也有人认为,在某些需要取证的场景,如工作纠纷、家庭暴力等难以公开拍摄的情况,这类软件或许能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说法也与部分软件开发者在其应用介绍中的免责声明表述类似。

普通人如何看待这类隐秘拍摄软件?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大部分人认为,若有人利用此类软件进行偷拍,后果不堪设想。“光看屏幕都以为是正常用手机,谁能想到是在偷拍?就算真怀疑了,去查手机相册也查不到,太可怕了。”一位市民表示。

记者随后以消费者身份致电某应用商店客服反馈相关软件情况。客服表示,该类软件功能用途存在模糊性,需向上反馈。“我们会重点考量该APP是否存在被恶意滥用的潜在风险。若存在,我们会从源头着手,加强防范措施。”

截至发稿前,此前用户关注度较高的“图锁”“SSCar”“计算器+”“盒子浏览器”等软件均已下架,在应用商店无法搜索到。

越界风险:

“技术中立”难掩开发者责任

既然此类软件争议不断,其法律定性如何?国浩律师(深圳)事务所刘艳律师与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雷家茂律师分别进行了剖析。

刘艳指出,单纯的拍摄软件本身并不必然违法。但若该软件具备且专用于窃听、窃照功能,经公安机关技术检测并认定后,可被定性为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雷家茂则表示:“即使软件本身合法,若被用户大规模用于侵权且开发者放任不管,也需承担责任;若软件本身不合法,情节严重者可能涉嫌犯罪。因此,开发此类软件需极为谨慎。”

两位律师均认为,开发者所谓“技术中立”“紧急取证”的说辞站不住脚。雷家茂强调,技术虽是中立的,但若此类软件得不到有效管控和正当使用,将加剧侵犯个人隐私、肖像等权利的风险。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依法审查鉴定,对相关非法软件采取下架、封禁等措施。

律师建议:

修订相关法律 规范软件市场

雷家茂认为,面对技术革新,法律滞后难以避免。针对此类拍摄软件带来的隐患,他建议:一是修订法律,提高违法成本;二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规范软件市场,保护公众权益。

刘艳表示,当前法规更多关注APP隐私政策、个人信息收集等方面是否合规,但对于软件将拍摄界面伪装成计算器、地图等其他应用的行为尚无明确规定。因此她建议,修订刑法第284条,明确将此类软件纳入窃听窃照器材范围,并通过司法解释将未经同意的非公共场合偷拍偷录行为定义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严重情节;同时,实施穿透式监管,要求境内应用商店审查海外上架的同款软件。

“这类‘伪装偷拍软件’弊大于利。法律上应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公众也应坚决抵制违法使用偷拍软件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并依法举报违法犯罪。”刘艳说。

(记者微信:lelegotodo)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手机屏幕暗藏“隐身镜头”,警惕!

以最隐秘的方式捕捉每一个瞬间——一款摄影软件在应用商店的简介页面明目张胆地宣扬其隐秘拍摄功能。记者实测:黑屏仍可拍影像不留痕8月初,记者在某应用商店中以偷拍取证相机等关键词检索,找到多款具备隐蔽拍摄功能的软件,经实测发现,这些软件的伪装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界面伪装型。针对此类拍摄软件带来的隐患,... [详细]

300分也能上“本科”?警惕社交媒体精准“钓鱼”

在一些咨询入学通知书或自考本科助学班相关的询问帖下面,有上百条用户评论对某些机构宣传的全日制助学班表达不满,称其故意把全日制的学习方式与最终获得的全日制学历进行混淆,企图挂羊头卖狗肉。 [详细]

虚假短视频为何“紧盯”外卖小哥?

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营销账号紧盯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虚假摆拍,引发关注。据外卖平台通报,自6月中旬起,该男子发布的数十条视频中,都是身穿外卖骑手服装,哭诉自己凌晨4点送外卖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外卖一个差评一天白干等悲惨经历。上述仅送过3天外卖的男子,在相关视频热度增长后,又发布了名为视频上了1000多万大热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