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6大误区 你踩坑了吗?

2025-09-02 06:46 来源:重庆晨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服药6大误区 你踩坑了吗?

2025年09月02日 06:46   来源:重庆晨报   

居家用药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大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小药箱”,但你用对了吗?在昨天举行的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市药监局现场发布提醒,如果服药方式、时间不正确,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用药风险,并教广大市民如何避开居家服药的6大误区。

误区1

一日三次服药 等于一日三餐服药

医嘱或者药品说明书上“一日三次”服药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达到一日三次的用法,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密度,以达到治疗的效果。但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一日三次刚好和一日三餐联系起来。这种错误做法会使用药时间都被安排在了白天,导致白天血药浓度过高、夜晚血药浓度过低,不利于身体康复且还有潜在用药危险。

因此,在自行服药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医生说明的给药频率以及服药时间。

误区2

躺着服药多方便

服药姿势不讲究

一般病人服用药片时,应至少饮用100毫升温水,采用站姿或坐姿并保持一段时间,可获得较好疗效。相反,有些人喜欢躺着服药,这会使药物黏附于食道壁。这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会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可能导致食道黏膜损伤,长此以往有诱发食道溃疡甚至患食道癌的隐患。

同理,如果患者吃完药后立即躺下,药物在胃内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容易反流到食管内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或者对胃肠道造成刺激,严重时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因此,建议患者服药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强药物吸收。但也有一些药物适用于平卧位服用或睡前服用,如哌唑嗪、特拉唑等;用于降血压时,或服用镇静催眠药如艾司隆仑、唑吡坦等,都需要在睡前或服用后立即躺下,以免发生意外。

误区3

多药同服无禁忌

相互作用疗效好

生活中不恰当的多药同服可导致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疗效降低,甚至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比如排钾利尿药氟氯噻嗪、味噻米等引起的低血钾可增强心苷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抗抑郁药与酒精、安眠药等同服会使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增强,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

意外怀孕的原因也许不是漏服避孕药,而是在服用避孕药的同时服用了抗结核药利福平或镇静催眠药来巴比妥,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等诱导肝药酶的药物,加速避孕药代谢等。若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和退烧药同服会造成药物过量,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肝肾功能损害。专家提醒患者一定要向医师或药师主动告知并咨询用药禁忌,切记不可随意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误区4

忘记服药没关系

下顿服药就能补回来

如果忘了吃药,直接采用下次吃双倍剂量来补救呢?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体内药物的浓度会直接影响其疗效和毒副作用。若是高血压患者补充两倍的降压片,容易引起低血压,出现危险,且血压波动太大也易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糖尿病患者若是补用双倍的降糖药,也可能容易引起低血糖,重则会导致意识障碍。尤其对于某些治疗窗窄的药物,比如洋地黄类药物、苯妥英等加倍剂量则易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另外,对于老年人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更是不能随意加倍剂量,易造成肝肾损伤。那么漏服药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漏服药的时间没有超过用药间隔的1/2,应尽快补服,且下限服用药物是适量服药。若是超过用药间隔的1/2,无需补服,只需下一次按原时间服药,且只服用每次常规剂量。

误区5

能少吃就少吃

药品可以掰着吃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一些患者会觉得自己病情程度比较轻,能少吃药就少吃点,对身体的副作用和损伤也能少。但擅自将药品掰着吃不但减少了足量的药物摄入,无法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更可能直接影响了药物的吸收,破坏了疗效。比如大部分缓控释制剂、肠溶衣片等,掰开会破坏控释剂型材料,不仅无法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定时定量匀速释放药物的作用,还可能因为短时间升高血药浓度使药物作用增强而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应。而肠溶片一旦将其服用,会破坏其肠道定点吸收的作用,影响药效。

还有些家长认为可以将大人的药品减量给儿童服用,但其实儿童用药的剂量是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来计算的,所以徒手掰药无法精准控制用量,会对孩子的肝肾功能产生损害,产生不良药害事件。所以建议家长们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计算剂量。

误区6

包装药名很相似

稀里糊涂混淆吃

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名称十分相近,但药理作用却天差地别的药物,若是将其混淆使用,将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比如盐酸小檗碱片用于治疗肠道感染,而一字之差的盐酸小檗胺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还有一些通用名相似的药物也容易在老百姓自行购药时发生差错,比如吲哚美辛(消炎痛)为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而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则用来防治心绞痛。这些名字如此相近的药物,药理作用却截然不同,一旦用错会延误病情。还有一些厂家的药物会使用自己独特的包装风格和品牌标志,包装相似会让人产生视觉误差,极易混淆。

专家提醒患者在购买和服用药物之前,一定要核对包装上的药物名称,看清楚说明书,可以向医生或药师咨询适应症是否符合、用法和用量是否正确。拆零使用时一定要看清药物性状,不能仅凭颜色和形状进行服用。

(陈瑜)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服药6大误区 你踩坑了吗?

居家用药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大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小药箱”,但你用对了吗?在昨天举行的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市药监局现场发布提醒,如果服药方式、时间不正确,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用药风险,并教广大市民如何避开居家服药的6大误区。 [详细]

这些关于“吃”的流言要当心

关于“保质期”,公众可能有以下误区:首先,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保质期的概念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因此,只有预包装食品才有保质期,非包装食品则没有这一标识。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在购买散装非包装食品时,忽略食品的保存期限。其次,保质期仅适用于未... [详细]

当心!“隐形视力小偷”藏在孩子手上

7岁孩子半年近视增加75度、8岁孩子暑假近视飙升75度、11岁孩子半年近视涨到125度。家长要限制电话手表里的不必要的功能,除了电话和定位之类的必要功能,游戏、视频、社交之类的功能最好都限制,这样才能防止孩子沉迷玩电话手表。陈蛟建议家长带孩子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视力检查,及时发现视力变化或其他眼部健康的问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