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流鼻涕 花粉过敏症,秋季也“疯狂”
“连续打了十几个喷嚏,鼻涕止不住地流,晚上更是鼻塞难忍!”近日,常跑外勤的宋女士揉着通红的眼睛,到医院跟医生诉苦。让她没想到的是,本以为是感冒作祟,结果却是花粉过敏惹的祸,更让她意外的是,一直以为只有春季会过敏的自己,竟在初秋栽了“跟头”。
花粉过敏会有这些症状
近期天气晴朗干燥,上班值外勤的宋女士,利用周末带着孩子去江边公园放风筝,没想到回家后就开始频繁打喷嚏。“起初以为是早晚有温差,吹风着了凉,吃了感冒药却不见好转。”宋女士说,“后来眼睛越揉越痒,看东西都模糊,晚上躺下鼻塞得没法呼吸,只能坐着睡。直到家人提醒‘会不会是花粉过敏’,才想起去过敏门诊就诊。”
花粉过敏是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患者吸入或接触空气中的花粉变应原后,引发IgE介导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症状的疾病。接诊医生解释:引起花粉症的花粉并不都是色彩鲜艳、香气四溢的虫媒花,而可能是颗粒较小、随风传播范围广的“风媒花”,春季主要有杨树、柳树、柏树、悬铃木等树花粉,这些花粉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和黏膜诱发过敏反应。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主任马小玲提醒,如果有这些症状,就要当心是花粉过敏:不断地打喷嚏、流清鼻涕,有鼻塞、咽喉肿痛的症状;眼睛充血发红、眼泪汪汪;皮肤、耳朵、眼结膜、口腔、上腭黏膜等处奇痒难熬,皮肤上出现一团团风疹块;头痛、呕吐、腹泻,严重时还会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有的患者开始出现鼻部症状以为是感冒,从持续时间上来讲,普通感冒通常一周左右可自愈,但花粉过敏引起的鼻炎,最短的病程也要持续一个月。花粉过敏有一个标志性的症状是鼻子痒,一般来说,感冒不会引起鼻子痒。如果过敏症状严重,特别是出现头痛、呕吐、腹泻、哮喘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马小玲解释。
秋季花粉也“难缠”
提起花粉过敏的季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春季。为何秋季也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江苏省疾控专家介绍:在江苏及华东地区,每年8—10月常出现秋季花粉过敏增多的情况。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且伴有微风时,杂草花粉更容易在空气中传播和积聚,引发鼻痒、打喷嚏、流泪等季节性过敏症状。
春季的过敏原以树木花粉为主,如柏科、杨柳、榆树、桦树等;而秋季则以杂草类花粉为主,常见的有蒿属(如艾蒿)、豚草属、葎草属以及藜科/苋科植物。“在夏末秋初,以蒿属和豚草为代表的杂草进入花粉活跃期。这类花粉通常依靠风媒传播,具有颗粒轻、数量大的特点,能够随气流在较广范围内扩散。有研究显示,在风力较强的情况下,蒿属和藜科花粉的潜在影响范围甚至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因此,即便没有近距离接触这类植物,人们在户外活动时仍可能暴露于较高浓度的花粉环境中。”专家解释。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花粉中招?专家提醒,气候变化加空气状况或成重要推手。“气候变化延长花粉季节,正在改变花粉的产生和传播模式。气候变化改变了季节节律,使花粉季提前开始、延迟结束,导致人群暴露时间延长。全球气温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许多植物生长更快、花期延长,导致花粉释放量增加。极端天气,如雷暴、热浪和干旱,会破坏花粉颗粒,使其更易碎裂成微小颗粒,这些颗粒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诱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专家解释,“此外有研究发现,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一方面可破坏花粉粒的完整性,促进其致敏组分的释放;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花粉浓度及其致敏蛋白的化学修饰,增强过敏原稳定性,进而提高花粉致敏性。”
记牢“躲防治”三字诀
疾控专家强调,在江苏及整个华东地区,8—10月因蒿属、豚草等杂草花粉引发的过敏反应明显增多。不过,只要在高风险天气下注意减少户外暴露,外出时做好口鼻和眼部的防护,回家后及时进行清洁,并在花粉季来临前与医生制定好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应对方案,大多数人都可以顺利、安全地度过这个花粉高发季节。
秋季花粉过敏可防可治,关键是掌握正确方法。专家表示,“躲、防、治”三字诀便是应对之策——
“躲”,就是避开高浓度花粉时段。尤其是连续晴朗干燥有风的天气,这类气象条件有利于杂草花粉的传播和滞留,应尽量待在室内,若需外出,避开江边、郊外、公园等杂草密集的区域,缩短在空旷处和风口的停留时间;
“防”,就是做好屏障防护与清洁。外出时佩戴医用口罩或专用防花粉口罩,有条件的可戴护目镜,减少花粉吸入和眼部接触,应尽量缩短在空旷处和风口位置的停留时间。回家后第一时间洗脸、洗手、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更换外衣并单独清洗,避免将花粉带入卧室。居家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时通风,必要时可借助空气净化设备辅助控制,以降低室内花粉暴露风险,别让花粉“乘虚而入”。可使用湿抹布或吸尘器定期清洁地面,避免灰尘和花粉积聚;
“治”,就是提前干预,规范用药。既往有花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鼻炎或哮喘患者(尤其是病情控制不佳者),以及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花粉季更容易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识别并进行规范管理。过敏体质人群可在花粉季前2—4周,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提前预防性启动规范药物治疗,以减轻高发期症状的强度和发作频率。如症状明显或合并哮喘,应尽快就医评估,并遵循分级规范治疗方案进行管理。
专家提醒,还需要注意“花粉—食物交叉过敏”:“部分蒿属花粉致敏者在花粉季食用某些植物性食物时,可能出现口腔瘙痒、咽部发痒甚至全身反应,这被称为‘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出现相关症状时宜尽快就医,不建议自行反复‘试吃’。”
调整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多补充维生素C,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更好应对花粉过敏。
省疾控专家表示:未来,江苏将逐步建立本地花粉样本库,开展精准花粉监测与预报,为公众提供花粉预警和防护建议,同时为绘制本地花粉日历、科普宣教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史月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