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背后隐藏风险 牢记三点可避隐患

2025-10-11 06:25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捡秋”背后隐藏风险 牢记三点可避隐患

2025年10月11日 06:25   来源:金陵晚报   

时下,山林间层出不穷的野生菌和树木枝头上沉甸甸的野果,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捡秋”一族,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满足口腹之欲。而“捡秋”背后往往隐藏着风险,近期,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野果导致的中毒事件在南京时有发生;同样,因此引发的过敏、受伤事件也有不少。

坊间鉴毒“秘诀”不靠谱

近日,56岁的张大叔跟着老伙计们到城郊山林“捡秋”,看着地上冒出的一朵朵白色小蘑菇——菌盖光滑、菌柄粗壮,和平时菜市场买的鲜香菇“长得差不多”,他没多想就采了些回家,特意炒了盘“野生香菇”当午餐。

当天下午3时多,张大叔突然觉得肚子发紧,接着开始恶心呕吐,吃下去的蘑菇几乎全吐了出来,还伴着阵阵腹痛和腹泻。他起初以为是肠胃着凉,喝了点热水就躺回床上休息,可到了傍晚,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越来越重,立刻前往医院急诊。接诊的急诊科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当听到张大叔中午吃了“自己捡的野蘑菇”,立刻警觉起来,最终确定为中毒,立刻启动中毒救治绿色通道。经过抢救,张大叔转危为安。

误食毒蘑菇可能有生命危险,每年相关新闻报道不在少数,为什么中毒事件还是屡屡发生?南京市疾控专家表示,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些人自认为掌握了一套识别可食用野蘑菇和毒蘑菇的“秘诀”,并在网上流传。

我国已确认毒蘑菇达400多种,许多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十分相似,普通人极难辨别。专家提醒:民间流传的“颜色鲜艳才有毒”“虫蚁吃过的无毒”等辨识方法均无科学依据,“如致命鹅膏看起来朴实无华却含有剧毒鹅膏毒素,一次食用50克就足以致死;毒蝇鹅膏含有神经毒素,食用会导致意识模糊和幻觉;秋日小圆帽菇含有破坏肾脏的奥来毒素,中毒后几天才会出现症状,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此外,坊间还有传闻,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角落。“这也是错的!所有的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跟毒性无关。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屎等动物粪便上‘绽放’;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南京市疾控专家提醒,“还有人认为,和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有人觉得受损变色、流汁液的才有毒,这也不是绝对的,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但它们都是食用菌。”专家强调,不光野外生长的蘑菇不要采,生活区绿化带生长的野生蘑菇同样不安全,毒蘑菇的鉴别难度极大,千万不要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或网传鉴别方法。

山林中的野果同样危机四伏,风险不容忽视。如商陆果实紫黑诱人却全株有毒;马桑果酷似桑葚,食用可引发抽搐昏迷;即使银杏果(白果)也会因生食或一次性过量食用而食物中毒。

这些“捡秋”隐患要警惕

“每年秋天,眼科都会收治多名被板栗刺扎伤眼的栗农。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甚至热衷‘打板栗’这项‘捡秋’活动。近期,病房就收治了两个打板栗时不慎被板栗刺扎伤眼的市民。”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杨勤主任医师表示。

一周前,年近半百的张先生在板栗树下和家人玩耍的时候,右眼不慎被板栗刺扎伤。“由于受伤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疼痛,便没太在意。一周以来,我发现眼红流泪越来越严重,视力下降,这才想到去医院看眼睛。”张先生懊恼不已,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医生告诉他角膜上一共有5处被板栗刺扎穿的洞,急诊为其进行了角膜异物剔除术。“当地医生顺利帮我挑出了4根板栗刺。但第5根刺扎得太深,当地医生无法取出。家人赶紧陪我来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经过手术,张先生眼部病情稳定,近日已顺利出院。

“植物性外伤史是真菌性角膜炎最重要的诱因之一。”杨勤解释,板栗刺扎到眼睛,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此外,扎入角膜的板栗刺,相比普通的角膜异物,往往更难处理。

专家表示,有的板栗刺特别细,难以夹持;还有的板栗刺扎得特别深,取刺时有角膜穿孔及刺进入前房的风险。重者有可能造成角膜溃疡、外伤性白内障及眼内炎等,甚至导致失明。专家建议,市民打板栗时应戴上安全帽和防护镜,这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千万不要嫌麻烦。

此外,每到这个季节,白果成熟的时候,很多人会买来煮粥、炖鸡作为食补,不少公园、小区也有种植,所以就有人动手采摘或捡拾落下的果实回家享用。专家提醒:“新鲜白果外皮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是一种很强的致敏诱因。人们采摘白果后需要去除外皮才能进行烹制,在剥果皮时,有机酸会侵入人体皮肤,体质较为敏感的人就容易过敏。轻度的过敏表现为接触新鲜白果后的一到两天,患者往往面部、颈部、手部皮肤潮红、瘙痒,如未及时治疗,会出现眼皮水肿、睁眼困难。而严重的过敏,除了出现局部水疱、糜烂外,甚至导致患者呼吸道痉挛、窒息、休克。”专家建议,白果虽好吃,采摘需谨慎。

牢记3点可避开隐患

如何避开“捡秋”隐患?江苏省疾控专家提醒,至少做到三点:“不采不食是最安全的,切记加工烹饪不能去毒,选择购买途径要谨慎。”

专家表示,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不采摘、不食用任何不认识的野生菌菇和野果。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诱人,都不要冒险尝试。千万不要“侥幸”——不要相信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上次没事不代表这次没事,“别人吃没事”不等于自己吃安全,个体差异甚至雨水丰枯都会影响毒素含量;不依赖各种“App识图”——手机AI识别野生物种准确率不足60%,且毒素信息往往缺失。

专家强调,千万不要相信“煮熟就能解毒”的谣言,“野生菌中毒素多非常耐高温,普通的煎炒烹炸都无法彻底破坏其毒性。银器验毒、大蒜变色等民间验毒方法都不可靠。而且,即使在正规市场、商超等途径购买野生菌/果,也要选择来源明确、品种确定的品种,并确保彻底煮熟,同时保留部分食物原料以备发生中毒后及时辨识。”此外,专家提醒,采摘板栗等野果,也要做好防护。

专家提醒,一旦误食可疑菌菇野果,可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1步,立即停止继续进食,把嘴里残渣吐出,用洁净清水反复漱口,非必要不建议催吐,意识不清者催吐易窒息;

第2步,将剩余食物和呕吐物分别装入干净容器冷藏并陪同送医,方便后续毒物(毒素)鉴定;

第3步,拨打120告知为“野生菌/果/菜中毒”,必要时可同时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便医疗机构提前准备救治;

第4步,如有条件可记录重要时间节点,如进食时间、首次呕吐/腹泻时间和次数等,以供医生救治时参考。

专家强调,切记,毒蘑菇、毒野果中毒的潜伏期从食用后10分钟到30小时不等,千万不可以暂时没有症状而掉以轻心。

(刘晨曦 谢瞻 何雨田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捡秋”背后隐藏风险 牢记三点可避隐患

时下,山林间层出不穷的野生菌和树木枝头上沉甸甸的野果,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捡秋一族,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满足口腹之欲。南京市疾控专家提醒, 还有人认为,和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反应。专家强调,不光野外生长的蘑菇不要采,生活区绿化带生长的野生蘑菇同样不... [详细]

专家提醒:牢记“120”口诀 识别中风信号

近日,本市迎来连续降雨,气温明显下降。同时,低温会提高血小板聚集性,导致血液黏度升高,加上血管收缩、降温后活动量减少、饮水量不足等因素,多重风险叠加可大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概率。加强防护 注意保暖建议市民从生活细节入手加强防护:首先要做好保暖,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添衣,特别注意头、颈、足部的... [详细]

寒露已至,养生防病正当时

寒露已至,气温下降,秋冬季养生防病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专家建议,哮喘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接触季节性过敏原,坚持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季节性哮喘患者建议提前半个月用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