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不可盲目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

2024-12-20 06:19 来源:新华网

  入冬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杭州多家医院肺炎患儿明显增多。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祝国红表示,在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儿童容易同时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家长不可仅凭症状、经验盲目给孩子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

  从浙大儿院儿科近期的病原学检测来看,最主要的致病呼吸道病原体还是集中在肺炎支原体、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后的症状比较类似,大多都会出现咳嗽、咽痛、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

  虽然不同种类的病原体有不同特点,但家长很难从孩子的症状上准确识别,仅凭肉眼分辨太过冒险。“判断出哪种病原体是‘主犯’,需要医生根据查体、病原学检测结果、所在地区病原体流行情况等综合分析。”祝国红说。

  “除部分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一般来说,只要对症用药、适当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安然度过感染阶段。”祝国红特别提醒家长,要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对所有病原体都有效。大部分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不建议家长盲目过早使用阿奇霉素、头孢类等抗生素。

  想要避免感染,专家认为还是不能忘记“老几样”,如孩子外出尽量戴好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回家勤洗手;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等到户外没有风的时候,多带孩子出去晒晒太阳;疫苗接种仍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黄筱)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专家提醒: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不可盲目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

2024年12月20日 06:19   来源:新华网   

  入冬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杭州多家医院肺炎患儿明显增多。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祝国红表示,在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儿童容易同时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家长不可仅凭症状、经验盲目给孩子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

  从浙大儿院儿科近期的病原学检测来看,最主要的致病呼吸道病原体还是集中在肺炎支原体、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后的症状比较类似,大多都会出现咳嗽、咽痛、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

  虽然不同种类的病原体有不同特点,但家长很难从孩子的症状上准确识别,仅凭肉眼分辨太过冒险。“判断出哪种病原体是‘主犯’,需要医生根据查体、病原学检测结果、所在地区病原体流行情况等综合分析。”祝国红说。

  “除部分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一般来说,只要对症用药、适当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安然度过感染阶段。”祝国红特别提醒家长,要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对所有病原体都有效。大部分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不建议家长盲目过早使用阿奇霉素、头孢类等抗生素。

  想要避免感染,专家认为还是不能忘记“老几样”,如孩子外出尽量戴好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回家勤洗手;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等到户外没有风的时候,多带孩子出去晒晒太阳;疫苗接种仍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黄筱)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警惕!直播间里的骗子可能盯上你家老人

直播间里,主播一口一个“爷爷奶奶”,比亲孙子孙女喊得还卖力;随后诱导哄骗老人注册会员、缴纳保证金……一场直播没结束,老人的养老钱就转到了不法分子的账户里。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云南临沧边境管理支队糯良边境派出所日前侦破一起以老人为目标的直播诈骗案,值得你我警惕。 [详细]

警惕呼吸道感染叠加过敏症高发季

近期,全国各地的天气出现了戏剧化的跌宕起伏。先是猛然升温,北京一些地区气温达到30摄氏度,然后急剧降温,大风、沙尘,有的地方还飘起了雪花。“一周的时间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成为南北网友共同讨论的话题。 [详细]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报社编委会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8510915000 处置流程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