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菇疯长季 专家教你辨“毒菇”

2025-07-18 06:53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野生菌菇疯长季 专家教你辨“毒菇”

2025年07月18日 06:53   来源:金陵晚报   

雨水到,菌子笑,又到了吃菌子的季节。天气炎热、雨水充沛的夏季,是野生菌菇疯狂生长的好时机,同时也成了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路边冒出好多花蘑菇、白蘑菇,看着鲜嫩,其实好多都是“索命菇”。记者通过 “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发现,近期多家医院报告了野蘑菇(毒蘑菇)中毒的病例。误食毒蘑菇可能有生命危险,每年相关报道案例不在少数,为什么中毒事件还是屡屡发生?专家提醒,毒素会“潜伏”还会“假愈”,让不少市民掉以轻心,而坊间流传的一套识别可食用野蘑菇和毒蘑菇的“秘诀”,也让人陷入野蘑菇陷阱。

食用野蘑菇中毒 抢救一周转危为安

李女士一家是在江苏工作的云南人,各式各样的美味蘑菇是他们的最爱。近日,李女士和家人到公园玩耍时,看到路边新长出的蘑菇,灵机一动采了一筐。因为一家人在云南经常吃蘑菇,李女士自信能分辨毒蘑菇与无毒蘑菇,于是采摘了大量以白色为主的蘑菇,还兴奋地发配图朋友圈:“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晚上回家后,李女士将蘑菇清洗煮熟后炒制,家人因为觉得不好吃只是尝了两口,李女士吃了一碗,当天晚上没有任何不适。没想到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李女士开始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3—4次。随后,症状有所缓解,李女士觉得没有大碍,便没有放在心上。不久后,李女士突然腹痛难忍,还出现黄疸、肝脏肿胀、食欲不振、眼睛发黄等典型中毒表现。李女士的家人赶紧送她到当地医院就诊,同时将没吃完的蘑菇送到疾控中心送检,显示是含鹅膏毒肽蘑菇。

“鹅膏毒肽是一种高毒毒素,主要损害肝脏,严重时可导致食用者昏迷甚至死亡!”接诊医生回忆,“李女士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指标急剧升高,最高时达到1800左右,表明她的肝脏严重受损,生命危在旦夕”。当天深夜11点多,李女士被紧急送入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进一步抢救。

解毒、药用炭颗粒导泻、抑酸护胃、保肝、补液……省人医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吴昊医师团队为李女士实施24小时不间断精心救治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经历多次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及保肝药物治疗,在急诊医护人员奋战一周后,李女士脱离了生命危险,症状逐渐缓解,肝功能逐渐好转,最终出院并回当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假象迷惑人 毒素会“潜伏”还会“假愈”

现在所有的菌中毒都没有特效解药,只能对症治疗。而让李女士在中毒后仍旧放松警惕的,是中途症状的突然“消失”。

对此,吴昊解释:“误食毒野生菌的患者出现中毒症状的时间有所不同,有的是使用后两小时左右,有的则是6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会出现,主要伴有腹部绞痛、反复呕吐以及重度脱水性腹泻等。有些潜伏期长的中毒者会误以为自己只是患上了‘肠胃炎’。李女士吃下去的鹅膏毒肽是一种高毒毒素,鹅膏菌中毒有潜伏期,一般在6小时左右,这期间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在12—14小时左右,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症状,随后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假愈期’。”吴昊说,“中毒者常常以为症状过去了就没事了,也不会到医院积极处理。但到了36—48小时左右,就会进入肝衰竭、肾衰竭阶段,这个时候再到医院就诊,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所以,出现症状比较晚的菌中毒反而要格外小心,致死性更高”。

专家提醒:切勿因好奇或自信而自行采摘野生蘑菇食用,选择正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经过检验的食用菌类。此外,一旦出现疑似毒蘑菇中毒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食用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毒蘑菇中毒分5类 典型症状要牢记

毒蘑菇中毒并非单一症状,疾控专家提醒,它可分为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类光过敏型等多种类型,其中肝肾损害型最为凶险,能对肝、肾等器官造成严重损伤,病死率极高。

胃肠型中毒主要是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该类型一般潜伏期较短,多为0.5—6小时,病人有剧烈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体温不高。经过适当处理可迅速恢复,一般病程2—3天,很少死亡。”专家介绍,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约为1—6小时,临床症状除有轻度的胃肠反应外,主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等。

“溶血型中毒潜伏期多为6—12小时,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病3—4天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程一般2—6天,病死率低。”专家强调,“肝肾损害型中毒最严重,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和神经系统,其中对肝脏损害最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高。”

此外,有些人误食后可出现类似日光性皮炎的症状。“在身体暴露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另外还有指尖疼痛,指甲根部出血等。”专家提醒。

外形难区分

这些鉴定“秘诀”不靠谱

中毒事件频发,但仍有人涉险,吴昊表示,“许多人在生活中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但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我国蘑菇种类繁多,已知有毒蘑菇达500多种。毒蘑菇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部分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难以区分。部分人认为可凭形状、气味、颜色等特征自行识别毒蘑菇,而实际上,即便经验丰富的专家也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准确鉴别”。

虽然难以区分,但坊间仍旧流传着诸多鉴定“秘诀”,且不少人深信不疑。疾控专家提醒:这些都是关于毒蘑菇的认知误区,不可信!

“色彩鲜艳的野蘑菇才有毒,是最大的误区。部分毒蘑菇色彩艳丽,如毒蝇鹅膏、红托鹅膏等。但外表‘朴素’的野蘑菇也可能有毒,如细褐鳞蘑菇、致命鹅膏等。”专家解释,“还有种说法,长在阴暗处或粪便上的蘑菇才有毒,其实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干净的树上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

坊间还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的说法,专家提醒,这也是错误的,“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还有人说,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这也没有科学依据,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用受伤是否变色、有无分泌物来识别蘑菇的毒性,也被作为“鉴定依据”,“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的,如食用菌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切开后切面会变成蓝色。”专家强调,“甚至还有人明知蘑菇有毒,但却坚信毒蘑菇多煮会儿就没毒了,也是错误的。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的热稳定性不同。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稳定性很高,煮沸、晒干等均不能破坏其毒性”。

专家提醒,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一定要做到“三不”——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万一中毒请马上催吐、立刻就医、保留蘑菇标本留存检验,以便对症治疗。

□通讯员 姜航 实习生 唐浩哲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黄金回收渠道增多,投资者须多比价

近期,国际和国内黄金价格处于高位震荡周期,投资者黄金回收需求也有所增长。回收渠道差异不同回收渠道回收规则有区别留意损耗费用、服务费、检测费据阅宝黄金集团现货部总监曹燕萍观察,近期黄金回收市场显著升温,其门店的业务量较平日激增200%以上。黄金回收业务的活跃是市场对金价变化的直接反映,但理性评估与风险... [详细]

到“假装上班公司”工作 购买“职场存在感”还是寻求解压空间?

近段时间,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概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相较而言,她认为在假装上班公司,既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办公场所,还没了座位焦虑,非常方便,至于假装上班是不是噱头,她并不在意。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仅从假装上班公司字面理解,假装上班者并非真的上班,公司仅... [详细]

无糖食品:甜蜜背后有隐忧

代糖并非健康灵药当前,不少用代糖替代蔗糖的无糖食品,总喜欢在广告海报中强调更健康养生无负担等概念,导致不少想要减肥瘦身的人士将其视为健康灵药。最后,必须结合营养成分表全面评估,例如某些无糖巧克力可能含有30%以上的脂肪,而无糖饼干则可能使用麦芽糊精等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这些都会影响产品的实际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