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湿热 如何应对“蚊媒威胁”
近期,广东佛山出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引发了不少人对蚊媒传染病的关注。7月22日,记者联系采访了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孟昭伟。专家提醒:夏季随着气温的持续攀升、降雨量增多,蚊媒活动愈发活跃,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随之增加。大家要警惕蚊媒传染病,做好清除蚊虫滋生地、防蚊灭蚊等预防举措。
认识蚊媒传播三大“危险分子”
在夏季活跃的蚊虫中,有三类传染各种疾病的“危险分子”。孟昭伟介绍,这三种蚊子的外形特点、滋生习性和传播疾病各有不同,掌握它们的“行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第一种是按蚊,它最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疟疾(俗称“打摆子”)。这类蚊子的典型特征是“斜着停”——停在墙面时,身体会高高翘起,与墙面形成一个明显的尖角,像个小斜杠(/)。它们偏爱在干净、大面积的静水环境中繁殖,比如水稻田、池塘、沼泽等开阔水域。
第二种是库蚊,主要传播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库蚊的停落方式是“趴着停”,身体平直地贴在墙面或天花板上,圆滚滚的肚子格外显眼。它们对滋生环境不“挑剔”,最爱在污染、富营养化的小型积水中繁殖,如下水道、污水沟、积水的桶罐、轮胎或臭水坑等。
最需要警惕的是伊蚊(俗称“花斑蚊”),它堪称多种传染病的“移动传染源”,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黄热病等。伊蚊的外形辨识度很高,身上布满黑白相间的条纹,尤其腿和身体部位像斑马纹一样清晰。与其他蚊子不同,伊蚊在白天就会活跃叮咬,攻击性强,尤其在晨昏时段更为猖獗。它们的滋生场所遍布生活角落,专挑各类小型干净的积水容器,比如花盆托盘、废弃瓶罐、轮胎、树洞、水桶,甚至一个小小的瓶盖积水,都可能成为它们的“育儿房”。
从源头阻断“蚊媒威胁”
孟昭伟表示,夏季防蚊的核心在于切断蚊虫滋生链与筑牢个人防护网。掌握以下实用技巧,能有效降低蚊媒传染病风险。
清除积水是防蚊的重中之重。建议每周对家居及户外环境进行“地毯式排查”:重点清空花盆托盘、废旧容器、瓶罐里的小型积水,垃圾桶需盖严封实,避免积水滋生蚊虫;水缸、水池等储水容器必须加盖密封,水养植物每5~7天彻底换水,同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对于地下室集水井、景观水池等难以自行清理的积水,可联系专业机构清理。
科学防护需打造“物理+化学”双重屏障。物理防护方面,在草丛、公园、水边等蚊虫密集区,尽量穿浅色、宽松、织密的长袖衣裤减少暴露。化学防护方面,暴露皮肤或衣物可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叶油的驱蚊产品,使用前务必阅读说明书,明确儿童适用年龄、使用频率及保护时长。日常出行尽量避开蚊子活跃的晨昏时段(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后3~4小时),减少在树荫、草丛、水边等区域停留。
孟昭伟提醒,孕妇、婴幼儿、老人等特殊人群优先选择物理防护,如通过家居安装纱门纱窗,外出穿长袖衣裤,睡眠用蚊帐等措施。需重点关注的是,婴幼儿驱蚊应选用儿童专用产品,严格按年龄要求使用,避免涂抹于手部、眼口鼻周及伤口;2月龄以下婴儿禁用化学驱蚊剂,仅靠物理防护。孕妇使用驱蚊剂前建议咨询医生,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的产品按说明使用通常安全。
被蚊子叮咬如何科学处理?专家支招,普通叮咬可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冷敷减轻肿胀瘙痒,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止痒,关键是避免抓挠以防感染。若出现突发高烧、剧烈头痛、骨关节肌肉剧痛、皮疹瘀斑、频繁呕吐、意识模糊或出血倾向等,需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及旅行史,为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记者 王江黎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