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少点“灾难化想象” 孩子少点“对抗性沉迷”

2025-07-30 06:44 来源:长沙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家长少点“灾难化想象” 孩子少点“对抗性沉迷”

2025年07月30日 06:44   来源:长沙晚报   

今年暑假一开始,长沙某名校的一名高三学生因为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高考失利而引发“手机误人”的热议。不久后,媒体报道了另一个样本:雅礼中学17岁学子张乐天高考662分,通过强基计划被录入清华大学。“我们家的电视、手机、电脑都是摆设,孩子一直都用一部老年机。”张乐天的母亲唐女士的这一说法,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人们对于“手机误人”的认知。

暑假过半,在长沙未成年人心理热线电话咨询里,“因为手机使用时长引发的亲子冲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手机使用冲突,真是亲子关系一个解不开的死结?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梁珊表示,手机是“导火索”而非“根源”,“手机沉迷”的表象背后,更多的是亲子关系失衡、自我管理失序与成长需求被忽视的深层困境。长沙多位资深心理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家长与学生双视角出发,找到“疏而非堵”的解决路径。

事件观察

手机依赖本质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手机依赖的背后,往往是亲子关系的裂痕、自我认同的迷失,以及那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却无法言说的痛楚。当沟通变成战场,当爱与期待异化为沉重的枷锁,伤害便取代了成长。”长沙市实验中学心理成长中心主任、国家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毛巍嶷表示,此时家长若以“管控”代替“沟通”,学生便会以“对抗”回应“压迫”,手机成为双方争夺“控制权”的工具。

长沙市育才学校心理老师胡蓉芳接触过不少因孩子沉迷手机前来求助的父母,其中有一对母子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孩子正读高中,母亲哭诉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近乎疯狂,而孩子却委屈地表示母亲禁止他碰手机的行为不可理喻。深入了解后发现,孩子并非沉迷于某一款游戏,也没有完全不顾学习,只是母亲对手机的严格管控,让他强烈地感受到被压抑和不被尊重,进而导致情绪崩溃,出现大喊大叫、摔东西等过激行为。”

“现在有很多父母对于孩子使用手机的恐惧已经远远超过了手机本身,这可能和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负面案例息息相关。”胡蓉芳表示,手机使用的问题绝不单单只是手机的问题,“比如孩子一碰手机,家长就开始想象孩子会手机成瘾,会因为手机不顾学习,成绩就会一塌糊涂,孩子的未来就完蛋了……”家长的核心误区是将“手机”视为敌人,用“恐惧想象”替代“理性沟通”。

另外,暑假更容易爆发手机使用问题的亲子冲突,来自孩子缺乏对手机使用的规划能力,难以区分“工具”与“沉迷”,特别是在暑假这种无约束的环境下容易陷入“无意识刷屏”。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学士中学心理老师黄娟娟表示,网络依赖常源于“现实社交缺失”或“亲子沟通不畅”,若学生在现实中缺乏认可、倾诉渠道,便会转向手机寻找情感寄托。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长期关注农村教育、乡村治理问题。最近五年,农村互联网普及,他在走访中关注到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机的现象。他组织课题组展开调研,分赴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每年至少走访上千个家庭。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群体是手机成瘾问题的重灾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已经到了濒临失控的地步。

观念纠偏

以“疏”代“堵”,家长要做“使用榜样”

家长夏女士表示,当她的手机里收到老师的一则提示——“请家长指导孩子正确使用AI软件辅助检查暑假作业”,她意识到,对于这些“10后”网络原住民,“如何利用好网络工具”是一个必须要认真对待的教育问题,而手机,只是承载这个问题的工具而已。

当家长们都在指责孩子“手机沉迷”时,教育心理专家则强调了家长的“示范作用”。

雨花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师、雨花区中小学心理教研员吴辉表示,父母对着手机刷视频、聊工作,却要求孩子远离屏幕,这种“双重标准”往往难以奏效。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家长首先要做好言传身教。

毛巍嶷也特别强调“家长示范与陪伴作用”。“家长的手机依赖是孩子面前最隐蔽也最有力的‘行为模板’。”她建议,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设立“家庭无手机时段”,全身心投入亲子互动;避免在孩子面前无节制刷手机,用家长的“在场感”和真实互动带来的乐趣,为孩子展示手机之外的广阔世界。“当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关注、乐趣和成就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自然会减弱。”毛巍嶷如是说。

行为支招

自我管理为核心,让手机回归工具属性

吴辉表示,手机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与之相处。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对手机的认知和自控力存在差异,不妨分阶段引导,让手机从“洪水猛兽”变成成长的辅助工具。

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要给孩子明确的规则边界,规则不必复杂,但要始终如一,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妥协,也不能因自己忙碌就用手机“托管”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孩子明白手机是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

吴辉表示:“进入初中,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平等和尊重。此时若仍用‘命令式’的方式限制其使用手机,很容易引发对抗,不如尝试‘契约精神’,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在平等沟通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高中阶段,则用蓝图明确‘优先级’的坐标——先完成必须做的事,再享受想做的事。”

“这个夏天,当学业压力暂时卸下,正是修复裂痕、重建平衡的宝贵时机。”毛巍嶷表示,手机管理的本质,绝非一场关于“权力”或“禁止”的战争,而是一场关于“自由”与“自律”、“工具”与“沉迷”、“连接”与“隔离”的智慧平衡。它需要科学方法和共同约定,以及那份根植于理解与尊重的耐心。家长要以规则共建为基,用正向引导替代对抗,比如要坐下来,像面对一个值得尊重的伙伴那样,与孩子共同商议暑假手机使用的框架,明确每日总时长、划分使用时段、限定禁止场景等。“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共同’,允许孩子提出诉求,如‘周末增加一小时娱乐’,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只有让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才更可能被主动遵守。”毛巍嶷如是说。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霞 实习生 周雯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用“多巴胺排毒法” 与手机“断舍离”?

明明想好好工作学习却总是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着刷着时间就没了,然后越刷越焦虑。多巴胺排毒本质是提升自控力多巴胺排毒一词最早由国外心理学家提出,是借助认知行为疗法的思路,通过短期限制某些高刺激行为,帮助人们控制冲动,打破对即时满足的依赖。科学的方法不是去掉生活里的乐趣,而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看自己的... [详细]

保险业协会提示:交通安全统筹非保险 对外销售违规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7月29日发布关于非法交通安全统筹的风险提示,明确交通安全统筹非保险,且仅限企业内部互助,对外销售属非法违规行为。以XX机动车统筹XX机动车安全互助交通安全统筹为名,与不属于运输企业内部的普通车主、社会大众签订安全统筹业务合同的行为,均不合规。保险行业还上线运行金事通APP,支持车主查询名... [详细]

出售出租银行卡电话卡?当心掉进帮信罪的坑

据介绍,当前帮信犯罪的被告人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的三低一高特点,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过80%,2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三分之一,特别是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群体涉案问题突出。针对上述情况,此次发布的意见明确坚持宽严相济,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以及处于犯罪链条末端、情节较轻的人员,依法从宽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