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感觉“天旋地转” 警惕这俩“毛病”作祟
早上起床时、转头跟人打招呼时、正散步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头晕头痛反反复复,还以为自己是低血糖……近日,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综合门诊接诊不少这方面的患者。通过诊断治疗,这些头晕头痛的“幕后黑手”被一一揪出。
头晕的两个“幕后黑手”
家住栖霞的林女士是一位哺乳期妈妈,今年5月刚生完宝宝,近期总是发生头晕症状,仰卧翻身时症状尤为明显,她以为是自己产后没休息好,一直没当回事。直到有一天早上起床时,突然一阵“天旋地转”,继而摔倒在地,她才被家人送到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就诊。医生诊断:林女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即耳石症。因产后多虚及情绪不稳,精神压力较大,且长时间侧卧位喂奶而诱发耳石症。林女士在医院做了几次手法复位,很快改善眩晕症状,仰卧翻身及功能恢复如常。
来自句容宝华的叶阿姨今年65岁,饱受反复发作的头晕折磨长达10余年。她也做过CT、MRI(核磁共振)等多种检查,始终未能揪出真正的“元凶”。今年7月,叶阿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就诊。她向医生反映,每年都会犯头晕,每次都是“天旋地转”,严重时伴随着剧烈的腹痛、上吐下泻,苦不堪言,每次只能靠急诊输液才能稍稍缓解。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后指出:“这是‘前庭性偏头痛’!”按照医嘱服药后,持续困扰她多年的头晕迅速得到缓解。
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急危重症中心吴伟楠医师解释:“不少患者仅因转个头、躺下或抬起头就感到一阵头晕或天旋地转,导致这种位置性眩晕的原因中,耳石症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肇事者’,但还有另一个越来越被认识到的‘幕后黑手’,就是前庭性偏头痛。”
如何区分耳石症和前庭性偏头痛?
那么,如果头晕,到底是耳石症作祟,还是前庭性偏头痛捣乱呢?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副院长、急危重症中心主任蒋华表示,这就需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耳石症和前庭性偏头痛。
“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个名字每个词都暗藏玄机——‘良性’意味着它不会危及生命;‘阵发性’表示眩晕突然发作、短暂持续后自行缓解;‘位置性’则指眩晕的发作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蒋华解释,“在我们内耳深处,有一个精密的平衡系统,其中椭圆囊和球囊表面覆盖着一层耳石膜,上面附着许多碳酸钙结晶,这些就是‘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牢牢粘在耳石膜上,帮助我们感知身体姿态。但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并掉进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半规管里时,一旦转动头部,耳石会随着内耳液体流动,刺激神经细胞,向大脑发送错误的运动信号。大脑接收到的信号与眼睛、肌肉传来的正常信号相互矛盾,就会引发天旋地转的眩晕感。”
而前庭性偏头痛不是耳朵结构本身坏了,而是与大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系统问题,属于偏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影响了大脑处理平衡信息和空间感的通路。简单说,是大脑在偏头痛发作期间或前后,‘错误解读’或‘干扰’了平衡信号,导致眩晕或头晕。它和偏头痛的机制有关。”蒋华解释。
那么,两者到底如何区分呢?“耳石症的典型症状是具有自限性,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头晕恶心的过程很痛苦;阵发性特点明显,每次发作持续几秒或数十秒,很少超过一分钟;头一动就晕,如起床时、半夜翻身时、躺下的一瞬间、抬头低头时,头部静止时晕感消失;天旋地转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走路不稳。”蒋华提醒,需要注意的是,耳石症不会引发耳鸣、听力下降,也不会出现手脚麻木、言语不清等神经功能障碍,这是它与其他眩晕疾病的关键区别。
而前庭性偏头痛的典型症状则包括:眩晕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达数天,表现为旋转感、晃动感或头重脚轻。偏头痛表现为头痛、畏光、畏声、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等,压力、睡眠不足、月经期、某些食物等都是发作诱因。
这些因素更易诱发头晕
谁更容易得耳石症?哪些因素更易诱发头晕?蒋华表示:“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是耳石症高发人群,年龄增长导致耳石膜自然退化。激素变化导致钙质流失风险倍增,因此更年期女性也要对耳石症提高警惕。”此外,经常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微循环障碍,易诱发耳石症;颈椎问题引发连锁反应,耳石膜结构改变,长期低头族也易导致头晕。“还有一些特定人群易诱发耳石症,如骨质疏松人群和有基础疾病者。”蒋华解释,“碳酸钙结晶结构异常,耳石容易脱落;而糖尿病、高血压等易引发内耳供血异常。”
前庭性偏头痛更易受日常生活习惯影响。“饮食方面,咖啡、酒、茶、甜食、奶酪、酸奶、发酵及腌制食品、柑橘类水果等易诱发。作息不规律,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也是高危因素。”蒋华提醒,“月经、更年期所致激素波动,此时的女性也要提高警惕。”
专家提醒,可以根据一些方法自我判断,揪出“幕后真凶”。“自我测试耳石症,需家属协助。患者可坐在床边,双腿垂在床沿,先向左侧转头45度,然后迅速躺下,头部稍微伸出床沿向下垂,保持这个姿势30秒,观察是否出现眩晕;休息片刻后,换右侧重复同样动作。如果在某个方向出现明显眩晕,且家人可观察到伴随眼球不自主地旋转,就高度怀疑是耳石症。但请注意,动作要轻柔,晕了马上停止!”蒋华表示。
前庭性偏头痛可根据国际诊断标准,满足以下条件需提高警惕:“不少于5次眩晕/头晕发作,持续5分钟至72小时;当前或既往有偏头痛病史;至少50%的眩晕发作伴随以下至少一项偏头痛症状——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的头痛,畏光/畏声,出现闪光、锯齿状线条的视觉先兆。”
专家支招远离眩晕烦恼
头晕头痛虽不致命,却足以扰乱生活节奏。掌握诱因、做好防护,就能让眩晕远离自己和家人。
针对耳石症,专家建议:“可以先从睡姿入手,发作期高枕头睡觉,建议15度斜坡枕,减少耳石乱跑;起床时先侧身再慢起。平时避免快速转头、弯腰、转体等动作。此外,补钙对于耳石症也有帮助。多喝牛奶,建议每日500ml;晒太阳,建议每天20—30分钟,补充维生素D。减压套餐也要跟上,每周3次快走,加上正念冥想,维持内耳血供;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康复后预防,专家建议可适当做头部运动操,每天练习“点头—仰头—左右转头”。
针对前庭性偏头痛,专家建议:“首先要避免诱因,如减少咖啡、酒精摄入,管理压力。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八段锦等都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症状。”专家提醒,患者可记录发作日记,包括记录眩晕时间、诱因、伴随症状,帮助医生诊断;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需神经内科专科评估。
(张孟 王婕妤)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