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网红”食品真“健康”?当心隐患藏在“美味”里

2025-11-21 06:44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健康网红”食品真“健康”?当心隐患藏在“美味”里

2025年11月21日 06:44   来源:金陵晚报   金雨晨 王婕妤

奶皮子糖葫芦的热度还未消退,朋友圈已被另一款网红甜品强势“霸屏”——固体杨枝甘露。半个金黄芒果做底,中间裹着绵密酸奶,顶部撒上鲜红西柚粒,拿在手里拍照打卡,颜值与仪式感拉满。这款能“边走边吃”的传统甜品改良版,迅速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然而,南京市第二医院营养科肖遥医生发出提醒:“固体杨枝甘露的食材本身多为健康食材,但形态改造、加工方式和食用习惯的改变,让它暗藏多重健康风险,打卡前务必了解清楚。”

“健康需求”撑起流量密码

提起杨枝甘露,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盛在玻璃碗里的经典形态:芒果泥与椰奶交融,点缀着西柚粒、西米和芒果块,用勺子舀着吃,清爽香甜。但传统吃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必须坐下食用,携带不便,难以满足年轻人随手打卡、即时分享的需求。

“能拿在手里吃的杨枝甘露”成为市场需求,固体版应运而生。记者走访南京多家甜品店发现,固体杨枝甘露的基础做法大同小异。“一个卖十几到几十元不等,周末一天能卖上百个。”新街口某甜品店店员介绍,固体杨枝甘露的走红,除了造型新奇,还抓住了消费者对“健康感”的追求。“很多顾客觉得芒果、酸奶、西柚都是健康食材,吃起来没负担,愿意为这份‘健康网红’买单。”但肖遥指出,食材健康不代表成品就健康,固体形态带来的食用方式改变,以及商家为口感添加的“隐藏成分”,正是风险的关键所在。

3类健康隐患藏在“美味”里

“健康网红”真的“健康”吗?肖遥表示,芒果、酸奶、西柚单独食用时,都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芒果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酸奶能提供优质蛋白和益生菌,西柚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但当三者以“固体杨枝甘露”的形态组合,再加上商家的加工改良,就可能产生“1+1+1>3”的负面效应,暗藏三类健康隐患。

第一类是肠胃刺激风险,尤其对脾胃虚弱人群不友好。芒果性偏寒湿,且含有较多果酸和膳食纤维,过量食用本身就容易引发腹胀、腹泻;酸奶通常冷藏保存,低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上酸奶中的乳酸成分,会进一步增强对肠壁的刺激;西柚中的果酸含量也不低,三者叠加后,对肠胃的刺激效应会大幅提升。专家提醒,特别是本身有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的人群,更容易被这类“低温+果酸+寒湿”的组合诱发不适。

第二类是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服用特定药物者需绝对忌口。这是固体杨枝甘露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点——西柚富含呋喃香豆素类成分,这种成分会抑制肝脏中相关酶的活性,而这种酶是代谢多种药物的关键。肖遥介绍,目前已知受西柚影响的药物超过85种,涵盖多个常用品类:降压药中的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降脂药中的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抗心律失常药中的胺碘酮等;还有部分免疫抑制剂、镇静催眠药和抗过敏药。“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人吃了西柚,会导致药物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浓度大幅升高,可能引发血压骤降、肌肉损伤、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她强调,服用处方药的人群,在吃任何含西柚的食物前,都应咨询医生或药师。

第三类是热量超标和微生物污染风险,与商家加工和储存有关。为了提升口感,不少商家会在酸奶中额外加糖,或加入淡奶油、炼乳等成分,让一份固体杨枝甘露的热量飙升。“一份中等大小的固体杨枝甘露,若添加了奶油和糖,热量可能达到300—400千卡,相当于两碗米饭,长期过量食用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肖遥提醒,此外,干噎酸奶、西米等食材属于不易消化的成分,过量食用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胃胀、嗳气等不适。更值得警惕的是,固体杨枝甘露属于高糖、高水分、含乳制品和新鲜水果的食物,这种组合正是细菌滋生的“完美培养基”。如果制作过程卫生不达标,或做好后存放时间过长,极易导致微生物超标,引发急性肠胃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3招避开网红美食“雷区”

固体杨枝甘露的健康风险,并非个例。从奶皮子糖葫芦、脆皮五花肉到各类“网红冰品”,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红美食,往往凭借新奇造型、独特口感吸引消费者,但背后的健康风险却容易被忽视。面对网红美食,难道只能“望而却步”?肖遥表示,只要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避开关键风险点,偶尔打卡完全没问题。她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了三大实用攻略。

第一招“会选”:优先正规店铺,拒绝隔夜产品。选择卫生条件好、口碑佳的正规甜品店,这些店铺的食材新鲜度和制作流程更有保障。购买时务必确认是现做现吃,对于已经做好放在柜台陈列的产品,要谨慎选择,尤其是在没有冷藏条件的情况下,存放超过2小时就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第二招“会看”:做个“成分控”,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购买前可主动询问商家的配料表,了解是否添加了额外的糖、奶油、炼乳等成分,尽量选择“少添加”的版本。同时,要清楚自身的健康状况:脾胃虚弱、容易腹泻的人,尽量避免空腹食用,可先吃一些主食垫一垫;对芒果过敏的人,要坚决忌口,因为芒果是常见过敏原,即使少量食用也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正在服用药物的人,尤其是处方药,务必先确认药物是否与西柚存在相互作用,若有则选择不含西柚的甜品,或直接放弃食用。

第三招“会吃”:控制分量频率,避开食用禁忌时段。将固体杨枝甘露定位为“偶尔的犒赏”,而非日常零食或餐后甜点,专家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每次只吃一份,避免过量摄入热量和糖分。食用时间也有讲究,尽量避开空腹和饭后立即食用——空腹时肠胃敏感,容易受到刺激;饭后立即食用会增加肠胃消化负担,导致腹胀。最佳食用时间是两餐之间,作为加餐适量食用,既能品尝美味,又能减少对肠胃的影响。食用后如果出现腹痛、腹泻、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症状严重时及时就医。

专家提醒,市民平时不要被“健康食材”包装混淆。很多网红美食会主打天然、健康、低脂等概念,如用水果、酸奶、谷物等作为主要食材,但实际制作中会添加大量糖、油、奶油等,让“健康食材”变“热量炸弹”。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避免为了“打卡”而牺牲健康。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别被“伪营养师”忽悠 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

11月19日,中消协官网信息显示,中消协和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伪营养师推销保健食品。中消协和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建立资质先行的判断标准,结合自己所需,选择持有权威部门认证、专业认可度高的资质证明的营养师。选择正规咨询渠道,比如医院营养科、正规康复理疗机... [详细]

闲暇多做“小动作”,远离心脑血管病

饮食注意两多两少,闲暇做做小动作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平时饮食要清淡,减少脂肪摄入。平时可多吃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还可多吃豆制品,大豆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磷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详细]

警惕“伪营养师”推销高价保健食品

为破除养生陷阱、摆脱健康焦虑、树立科学理性消费观念,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今天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伪营养师推销保健食品。据悉,我国营养师行业目前有多种营养师资质,比如注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公共营养师等,其背后的认证机构不尽相同,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