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每天刷2.6小时 刷手机:小心“脑腐”和抑郁
◎记忆力像金鱼,思维像马赛克,脑子一上网就变“浆糊”。刷短视频上瘾不仅会改变人类大脑结构,还牵动小脑区域多达521个基因异常表达。
◎那些更容易感到嫉妒和进行社会比较的个体,在社交平台的对比中可能遭受挫折,从而更倾向于沉迷刷短视频以逃避现实。
◎多项研究提示,“悲伤情绪”这个看似平常的情绪反应,其实是连接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的核心桥梁。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短视频用户已突破10.4亿,人均每天刷2.6小时——也就是说,每天醒着的时间中,我们有超过1/10的时间交给了算法推送的“上下滑”。更扎心的是:我们并不是在主动“刷短视频”,而是被短视频刷了大脑。
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给出了一个刺耳却精准的年度词汇:Brain rot(脑腐)。它不是某种疾病,而是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记忆力像金鱼,思维像马赛克,脑子一上网就变“浆糊”。不仅如此,长期刷短视频还和久坐、缺乏锻炼、情绪低落、失眠、社交退化有关。而一项发表于NeuroImage的研究首次揭示:短视频成瘾不仅会改变人类大脑结构,还牵动小脑区域多达521个基因异常表达。可以说,在成瘾者的大脑里,已经上演了一场“分子级别的暴风骤雨”。
研究者推测,大脑或许正在主动“重塑”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刷短视频所带来的强烈感官刺激与即时反馈。这项研究揭示了短视频成瘾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涉及多达521个基因的异常表达。而且,那些更容易感到嫉妒和进行社会比较的个体,在社交平台的对比中可能遭受挫折,从而更倾向于沉迷于刷短视频以逃避现实。
而早前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首次从纵向角度揭示了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动态关系——不仅“越刷越抑郁”,而且“悲伤情绪”可能正是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键桥梁。
为了进一步厘清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构建了交叉滞后面板模型,描绘出从2021年(T1)到2022年(T2)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有向关系网络,揭示了各个症状之间复杂的动态联系。
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在短视频成瘾的发展过程中,“忍耐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谓忍耐力,指的是个体反复产生想要刷短视频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不仅是成瘾的早期信号,还能够显著预测后续一系列症状的出现。比如,“显著性”的增强,也就是个体的大脑时刻惦记着短视频内容,难以集中注意力;又比如,“戒断反应”的出现,当短时间内无法刷视频时会感到烦躁、焦虑,甚至情绪失控。同时,这种冲动还会引发“冲突”,即短视频使用开始干扰学习和生活,进而导致“复发”,形成持续的负循环。
而在抑郁症状的发展路径中,研究发现,最具牵引力的核心症状是“快感缺失”。当个体逐渐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体验不到快乐时,这种心理状态很可能会成为抑郁情绪恶化的起点。它不仅直接关联到后续的“悲伤情绪”,还会进一步导致“食欲减退”等生理层面的变化。
多项研究提示,“悲伤情绪”这个看似平常的情绪反应,其实是连接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的核心桥梁。许多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本能地打开短视频,用“刷刷刷”来转移注意力、寻求快感、对抗孤独。但这种调节情绪的方式,反而会不断强化负面状态,把人困在情绪泥潭中难以自拔。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