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四藏”,科学“猫冬”还要避开“三个误区”

2025-11-25 06:43 来源:金陵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掌握“四藏”,科学“猫冬”还要避开“三个误区”

2025年11月25日 06:43   来源:金陵晚报   麻云 王婕妤

“万物隐生气,封藏过冬。”进入冬季,气温持续走低,空气愈发寒冷干燥,大自然步入休养生息的闭藏期。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医师魏瑜指出,这一时期的养生核心在于顺天时、应物候,以“藏”为要,既要藏养阳气抵御寒邪侵袭,也要护阴润燥滋养身心。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掌握科学的“冬藏”方法,才能在寒冬中筑牢健康根基,为来年生机积蓄能量。

掌握“四藏”,主动护养

中医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阳气闭藏、万物蓄势的季节。不过,专家提醒,此时的“藏”并非消极静养,而是有明确指向的主动养护,核心包含四个方面——

藏阳气是首要任务。魏瑜表示,深冬时节寒邪渐盛,阳气易被耗散,“藏阳气”就是通过科学防寒保暖,助力阳气内敛,避免寒邪入侵。头部、腰部、脚部是阳气易流失的关键部位,需重点防护,出门戴帽子、穿护腰和保暖鞋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藏精神需静心安神。冬季日照缩短,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等情况,“藏精神”就是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阅读纸质书、冥想等方式安定心神,让精神状态与自然节律相契合,减少阳气的无谓消耗。

藏体力强调适度休养。冬季不宜进行剧烈运动,过度消耗会损伤阳气;但也不能因“藏”废动,完全静止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此时运动应以和缓为要,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项目,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避免大汗淋漓。

藏生机重在补肾藏精。专家提醒,冬季对应人体肾脏,肾主藏精,“藏生机”就是通过饮食调理、规律作息等方式补肾养精,为来年春天的阳气生发积蓄能量。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冬季肾精充足,来年身体才能更有活力。

魏瑜特别区分了初冬与深冬的养生差异:“初冬是冬季养生的启动期,注重清补、平补,核心是‘开始收藏’;深冬则是养生深化期,注重温补兼顾润燥,核心是‘藏得更深更暖’。从初冬到深冬,养生是从‘防御’到‘加固’、从‘基础’到‘精准’的递进过程,顺应这种节律才能实现‘天人相应’。”

冬养要避开这些问题

深冬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少生冷、忌辛辣”,核心原则为“补肾、温阳、防燥”。但很多人容易陷入养生误区,魏瑜提醒需避开三个常见问题:过度温补忽视脾胃功能,导致脾胃壅滞、燥邪内生;饮食过于寒凉,损伤脾胃阳气;盲目进补高油高脂食物,加重身体负担。

补肾可以适当吃点“苦”。《黄帝内经》有言:“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专家建议,苦味食物能使心火下济肾水,实现阴阳平衡。苦味分为苦温如陈皮、杏仁,和苦寒如莲子芯等两类,手足不温、畏寒喜暖、大便稀溏等体质虚寒者,不宜过多食用苦寒之品,以免加重阳虚。此外,中医认为“黑色入肾”,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黑色食物也是补肾佳品。

温阳首选温热性食材。肉类可选择羊肉、牛肉、鸡肉、虾肉,这些食材性温,能温补气血、抵御寒邪;蔬菜推荐姜、韭菜、洋葱、大蒜,可温中散寒;坚果类的核桃、板栗,既能补充能量,又能温肾健脾,适合冬季食用。

防燥需选滋阴润燥之物。白萝卜、莲藕、荸荠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梨子、柚子富含维生素和水分,可缓解咽喉干燥;百合则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适合搭配粥品食用。

魏瑜推荐,深冬时节最适合的温补药膳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在汤中加入白萝卜,更契合“温阳、补血、散寒、防燥”的养生需求。其中,羊肉性温,能温补气血、补肾壮阳;当归活血补血,可改善冬季气血不畅;生姜温中散寒,缓解畏寒症状;白萝卜润燥顺气,能中和羊肉的温热之性,避免上火。这道药膳温而不燥、补而不腻,适合大多数人冬季食用。

针对不同体质人群,魏瑜还推荐了几款医院特色代茶饮: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等阳虚体质者,可饮用桂圆红枣生姜茶,温阳补气;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阴虚易上火者,适合桑葚枸杞茶,滋阴降火;情绪低落、肝气郁结者可尝试橘皮桂花生姜玫瑰花茶,疏肝理气、调节情绪。

上班族可这样“冬藏”

冬季起居讲究“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顺应冬季阳气闭藏规律的重要养生原则。魏瑜解释,“早卧”能帮助身体蓄积阳气,“晚起”则是为了避开清晨的寒邪,等待日光升起、寒气消散后再活动,可防止寒邪伤阳。建议晚上10时前入睡,早上6:30—7:30之间,随着日出自然醒来。

但对于上班族而言,“早卧晚起”往往难以实现。对此,魏瑜给出了四点调整建议——

一是坚守入睡底线。即使无法做到晚上10点前入睡,也要保证晚上11点前进入睡眠状态。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胆经和肝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入睡能让肝脏得到充分休养,避免熬夜耗伤阳气。

二是起床动作要“慢”。醒来后不要立即下床,先在床上躺1—2分钟,伸伸懒腰活动四肢,再慢慢坐起;在床边坐1—2分钟适应后再站立,给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一个缓冲过程,避免因体位突然变化引发头晕,同时减少寒邪瞬间入侵的风险。

三是出门穿着要“暖”。重点做好头、腰、脚的保暖,戴帽子、围围巾、穿厚袜子和保暖鞋,避免颈部、腰部等关键部位受凉。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既保暖又不影响气血循环。

四是早餐必须“热”。早上空腹时,身体阳气尚未完全生发,吃一份温热的早餐能迅速补充能量、唤醒阳气。推荐热粥、汤面、热牛奶、蒸红薯等,避免吃生冷的面包、酸奶或空腹喝咖啡、浓茶。

运动方面,深冬后应遵循“和缓为要”的原则。专家提醒,过度运动致大汗淋漓会耗伤阳气,完全不动则会导致气血瘀滞,两者都不利于养生。上班族可利用碎片时间运动,比如午休时在办公室做拉伸运动,下班后散步20—30分钟;周末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凉。

此外,专家提醒,深冬时节日照时间缩短,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容易出现“冬季抑郁”情绪。魏瑜强调,精神养生也是“冬藏”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沐浴阳光,保持心境平和”。

天气晴朗时,可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段到户外散步15—20分钟,晒太阳不仅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吸收,还能改善情绪、振奋精神。室内要保持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既能保持空气清新,又能减少细菌滋生,同时也能让室内环境更舒适,缓解压抑情绪,“还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让身心处于放松状态。避免过度思虑和焦虑,学会调节情绪,让精神与自然同藏,为冬季养生筑牢心理防线”。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掌握“四藏”,科学“猫冬”还要避开“三个误区”

魏瑜表示,深冬时节寒邪渐盛,阳气易被耗散,藏阳气就是通过科学防寒保暖,助力阳气内敛,避免寒邪入侵。针对不同体质人群,魏瑜还推荐了几款医院特色代茶饮: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等阳虚体质者,可饮用桂圆红枣生姜茶,温阳补气。避免过度思虑和焦虑,学会调节情绪,让精神与自然同藏,为冬季养生筑牢心理防线。 [详细]

“沥米饭降糖”引发热议 专家提醒:盲目跟风或付出营养代价

对于血糖偏高的人群而言,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平稳控糖,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关键课题。但大量临床数据表明,食用‘沥米饭’与普通米饭后,人体餐后血糖的变化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所谓的‘降糖’效果其实微乎其微,远不能达到临床控糖的要求。这样的顺序能通过蔬菜和蛋白质延缓胃排空速度,减少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 [详细]

每晚起夜四五次?小心高血压悄悄伤害肾脏

医生,近半年来,我每晚都起夜四五次,小便还带着很多泡沫,像洗衣粉泡沫一样不消散。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沧桑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罗爹爹有15余年高血压病史,血压常年徘徊在170~180/90~100毫米汞柱,检查发现罗爹爹的尿蛋白阳性,考虑其为高血压肾病早期改变。肾功能减退,长期的高血压肾损伤会导致肾功能减退,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