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偏头痛”,千万别硬扛

2025-11-26 06:32 来源:长沙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有一种痛叫“偏头痛”,千万别硬扛

2025年11月26日 06:32   来源:长沙晚报   杨云龙 廖家鑫 李聪玲

熬夜加班后,太阳穴就像被电钻敲打一样痛?这可能并非简单头痛,而是可能导致生活“失能”的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这种疾病正困扰着全球超过10亿人。近日,《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发布,意味着医学界对偏头痛从“止痛为主”到“立体化管理”的观念转变。哪些因素容易诱发偏头痛?痛起来如何缓解?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朱剑为大家支招。

偏头痛令人寝食难安

反复发作会让人“失能”

近日,在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疼痛科诊室,32岁的张女士描述着自己的困扰:每次熬夜加班后,右侧太阳穴就像被电钻敲打,随着脉搏跳动“突突”地痛。更让她担忧的是,止痛药从每月吃1次到每周吃3次,效果却越来越差。经过详细检查,接诊医生诊断她患有慢性偏头痛。

无独有偶,28岁的谭晓洁近两年频发不明原因的头痛,每月头痛超过15次。因长期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药。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慢性偏头痛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身体和精神状态均受到严重影响。

朱剑解释,传统观念认为偏头痛是“血管扩张”导致的头痛,但最新研究表明,其核心问题在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剧烈的头痛(往往出现于一侧头部),发作时让人寝食难安,严重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偏头痛反复发作还会导致焦虑抑郁、失眠、认知障碍等并发症,让人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即“失能”,影响日常生活。

偏头痛的发生主要涉及三个机制:三叉神经“误报警”,脑膜血管周围的神经末梢异常激活,释放致痛物质;大脑皮层“异常放电”,部分患者在头痛前会出现视觉闪光、麻木等“先兆”;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约60%患者有家族史。患病人群以中青年偏多,即30至40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干活的年龄,这也是偏头痛很容易出现的阶段,50岁开始偏头痛的发病率便从峰值开始下降,这是其发病的年龄特点。据统计,我国约有1.3亿名偏头痛患者,其中女性占比高达75%。

偏头痛往往没有先兆,来得如闪电一样快,且迟迟不好,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而多数人对其发生机制和正确应对方式仍存在误解。

七种致病因素要关注

出现五类症状须送急诊

朱剑表示,偏头痛是“触发累积”的结果,常见诱因包括以下七种:生理节律紊乱,睡眠不足或过多、饥饿,脱水;环境刺激,强光闪烁(如屏幕)、噪声、浓烈气味(香水、甲醛);饮食因素,含有酪胺或含有亚硝酸盐的饮料或食物(如红酒),可能会使偏头痛患者的疼痛阈值降低,对痛更敏感;激素波动,女性经期前2天至经期第3天,雌激素水平骤降;压力与情绪,紧张期后放松时(周末头痛)、焦虑、抑郁;天气变化,低气压、高温高湿;感官过载,长时间看手机、电脑,拥挤嘈杂的环境。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提示脑卒中、脑肿瘤等严重疾病,需急诊处理。

“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突然爆炸样剧痛,5分钟内达高峰(警惕脑动脉瘤破裂)。

异常神经症状:首次出现视物重影、说话不清、肢体无力或麻木(类似中风)。

头痛模式突变:50岁后新发头痛,疼痛部位、性质或频率显著改变。

伴随危险信号:发热+颈部僵硬(脑膜炎可能),外伤后头痛+呕吐(颅内出血)。

妊娠期或癌症患者新发头痛:需排除子痫、转移瘤等。

偏头痛发作时别硬扛

也不要频繁吃止痛药

“偏头痛需要立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疾病管理等。”朱剑说,在诊疗过程中,多数患者对于止痛药的应用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有些患者会忌讳止痛药,无论多痛都“硬挺”着。从科学角度来看,如果患者在头痛发作早期能够尽早、正确使用止痛药,可以更早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偏头痛发作的“失能”性,尽量避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是频繁使用止痛药,当头痛发作频繁时,有些患者会逐渐不自主地频繁用药,把止痛药当“糖”吃,而止痛药每周使用≥3天可能加重头痛,导致偏头痛从发作性逐步转化为慢性,进而出现慢性偏头痛合并药物过度使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偏头痛发作时,既不能“硬挺”,也不要过度、不合理地使用止痛药物,必要时到医院就诊,获取科学的治疗建议。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强调,偏头痛诊疗要从单纯的止痛转向全方位管理,不仅是医生给患者推荐药物、制定治疗方案,也需要患者自身做到离开诊室后的自我管理,以及配合医生的随访管理。

“偏头痛可防可控,只要科学管理,就能有效减少头痛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朱剑建议,偏头痛发作时,可采取阶梯式处理:发作早期,使用止痛药物效果最佳,但要注意每月使用止痛药物≤10天,避免药物过量性头痛。轻中度疼痛首选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缓解,太阳穴冷敷(收缩血管)、颈部热敷(放松肌肉);环境调整,立即进入黑暗安静房间,佩戴降噪耳塞+遮光眼罩;神经调节,按压合谷穴、风池穴,缓慢深呼吸(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饮食辅助,小口饮用含电解质饮料,避免空腹引发恶心。在急性期,采用针对性更强的靶向药物替代传统止痛药,并严格把控用药剂量。

此外,长期管理时,规范、及时记录“头痛日记”,尤其对于头痛的频率、吃药次数、持续时间等关键要素进行如实记录,在复诊时为医生提供相对客观、贴合自身实际的头痛情况,便于医生精准识别诱因,调整治疗方案。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掌握“四藏”,科学“猫冬”还要避开“三个误区”

魏瑜表示,深冬时节寒邪渐盛,阳气易被耗散,藏阳气就是通过科学防寒保暖,助力阳气内敛,避免寒邪入侵。针对不同体质人群,魏瑜还推荐了几款医院特色代茶饮: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等阳虚体质者,可饮用桂圆红枣生姜茶,温阳补气。避免过度思虑和焦虑,学会调节情绪,让精神与自然同藏,为冬季养生筑牢心理防线。 [详细]

“沥米饭降糖”引发热议 专家提醒:盲目跟风或付出营养代价

对于血糖偏高的人群而言,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平稳控糖,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关键课题。但大量临床数据表明,食用‘沥米饭’与普通米饭后,人体餐后血糖的变化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所谓的‘降糖’效果其实微乎其微,远不能达到临床控糖的要求。这样的顺序能通过蔬菜和蛋白质延缓胃排空速度,减少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 [详细]

每晚起夜四五次?小心高血压悄悄伤害肾脏

医生,近半年来,我每晚都起夜四五次,小便还带着很多泡沫,像洗衣粉泡沫一样不消散。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沧桑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罗爹爹有15余年高血压病史,血压常年徘徊在170~180/90~100毫米汞柱,检查发现罗爹爹的尿蛋白阳性,考虑其为高血压肾病早期改变。肾功能减退,长期的高血压肾损伤会导致肾功能减退,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