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自己吓自己 体检查出这6种病基本不用治

2025-11-26 06:46 来源:重庆晨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别再自己吓自己 体检查出这6种病基本不用治

2025年11月26日 06:46   来源:重庆晨报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肺结节、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慢性浅表性胃炎、囊肿……就慌了神?其实体检查出这些病不用过于担心,大部分都无需治疗。体检要反映“真实身体状态”,前3天是指标易受影响的关键期,有些事情千万别做。

体检显示这些问题不必过于担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医师贺肖洁介绍,体检查出以下这6种病不用过于恐慌。

肺结节:小于1厘米的肺结节大多是良性的,定期复查即可。

动脉硬化:好比上了年纪脸上长皱纹一样,是一种血管老化的表现。想要预防,重在日常健康饮食。

颈动脉斑块:稳定的斑块不堵塞血管,无需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

慢性浅表性胃炎:无症状时不需要治疗。

囊肿:比如肝囊肿、肾囊肿,5厘米以内,没有症状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骨质增生或骨刺:属于身体自我修复的产物,没有症状不需治疗。

不同人群可选择不同类型体检

体检有“散装体检”与全面体检,“散装体检”即根据自身近期身体状态灵活选择单项检查,针对不同人群应该怎么选择?

■年轻群体

先进行全面体检,再针对性“散装检查”。对于年轻人(尤其是30~40岁),首次体检推荐进行全面体检,了解自身各系统的基础状态(如血压、血糖、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若发现某项指标异常(如甲状腺结节、轻度脂肪肝),后续可针对该系统进行“散装体检”(如甲状腺超声、肝功能复查)。

■中老年群体

50岁后以全面体检为主,定期筛查慢性病与肿瘤。随着年龄增长(尤其50岁以上),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风险显著升高,此时单纯依赖“散装体检”可能遗漏关键问题(如早期肺癌、肠癌、心脑血管并发症)。

建议中老年群体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覆盖肿瘤早筛(如低剂量肺部CT、胃肠镜)、慢性病并发症评估(如眼底检查、颈动脉超声、肾功能监测)等项目。

■久坐办公族

长期伏案工作易引发颈椎、腰椎问题,建议增加颈椎/腰椎X光或MRI检查,同时关注心血管风险(重点查血脂、心电图等)。

■饮食不规律/代谢异常人群

若经常暴饮暴食、缺乏运动,需重点检查消化系统(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肝功能、腹部超声)及代谢指标(血糖、尿酸)。

体检前别刻意调整

误区一:体检前“临时抱佛脚”

有些人担心体检查出问题,会在体检前两周刻意调整生活方式(如早睡早起、改变饮食),试图让指标“看起来正常”。但体检的目的是反映日常真实健康状态,短期改变可能导致指标波动(如肝酶假性降低),反而掩盖潜在的健康问题。

误区二:体检前高强度锻炼

体检需反映“身体基础状态”,不建议为了应对体检临时突击进行高强度锻炼。若日常保持轻度活动(如散步30分钟)的人群,突然进行长时间跑步、力量训练等,会让心率、血压飙升,肌酸激酶等指标升高,易被误判为肌肉损伤或心脏问题。

有规律运动习惯(如每天健身1小时)者,体检前突然加量、加时,可能打破代谢平衡,影响血糖、电解质,甚至让心肌酶轻度异常。正确做法是前3天“不突破日常”,平时怎么动就怎么动,不刻意加强度。

体检前3天是关键期,做好以下几项,让指标更真实。

饮食:避免大吃大喝、高脂高糖(如火锅、烧烤、大量甜食),保持常态化饮食,忌过量饮酒。

用药:长期服用慢性病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者,需提前咨询医生是否需停药(多数药物可正常服用,少数特殊检查可能需要调整)。

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熬夜可能引起血压波动、激素水平异常)。

据国家应急广播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保温杯里泡枸杞 并非每个人都适宜

保温杯里泡枸杞,是很多人再熟悉不过的养生标配。中医认为,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能帮助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但以下五类人群不适合吃枸杞。此类人群常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怕冷、大便稀溏等,长期过量服用枸杞,可能加剧消化不良、腹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等人群食用枸杞,可能加重不适,建议疾... [详细]

掌握“四藏”,科学“猫冬”还要避开“三个误区”

魏瑜表示,深冬时节寒邪渐盛,阳气易被耗散,藏阳气就是通过科学防寒保暖,助力阳气内敛,避免寒邪入侵。针对不同体质人群,魏瑜还推荐了几款医院特色代茶饮: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等阳虚体质者,可饮用桂圆红枣生姜茶,温阳补气。避免过度思虑和焦虑,学会调节情绪,让精神与自然同藏,为冬季养生筑牢心理防线。 [详细]

“沥米饭降糖”引发热议 专家提醒:盲目跟风或付出营养代价

对于血糖偏高的人群而言,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平稳控糖,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关键课题。但大量临床数据表明,食用‘沥米饭’与普通米饭后,人体餐后血糖的变化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所谓的‘降糖’效果其实微乎其微,远不能达到临床控糖的要求。这样的顺序能通过蔬菜和蛋白质延缓胃排空速度,减少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 [详细]